论文目录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18
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
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
页 |
1.2.1 选题的目的 | 第12
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
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6
页 |
1.3.1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第13-14
页 |
1.3.2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4-16
页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6-17
页 |
1.4.1 基本思路 | 第16-17
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
页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
页 |
第二章 高校后勤改革社会化的提出及发展 | 第18-28
页 |
2.1 计划经济时期的高校后勤 | 第18-19
页 |
2.1.1 计划经济时期的高校后勤特点 | 第18
页 |
2.1.2 计划经济时期高校后勤的地位 | 第18
页 |
2.1.3 计划经济时期高校后勤的作用 | 第18
页 |
2.1.4 计划经济时期高校后勤的局限性 | 第18-19
页 |
2.2 二十年后勤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 第19-21
页 |
2.2.1 起步阶段 | 第19
页 |
2.2.2 全面试行阶段 | 第19
页 |
2.2.3 继续发展阶段 | 第19-21
页 |
2.3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提出 | 第21-25
页 |
2.3.1 什么是后勤社会化 | 第21-22
页 |
2.3.2 高校后勤社会化既是结果又是过程 | 第22
页 |
2.3.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动力 | 第22-25
页 |
2.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 第25-26
页 |
2.5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阶段与目标 | 第26-28
页 |
第三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 | 第28-36
页 |
3.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区域不平衡性与原因分析 | 第28-30
页 |
3.1.1 区域不平衡性 | 第28-29
页 |
3.1.2 原因分析 | 第29-30
页 |
3.2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 | 第30-33
页 |
3.2.1 上海高校模式:强化政府主导,突出规范剥离 | 第30-31
页 |
3.2.2 苏州大学模式:实施“小机关、多实体”体制,调动多方积极性 | 第31-32
页 |
3.2.3 浙大模式:实施“小机关、大实体”,迅速壮大后勤经济实体的力量 | 第32-33
页 |
3.3 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 | 第33-34
页 |
3.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特征—政府主导 | 第34-36
页 |
3.4.1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需要政府主导的原因 | 第34-35
页 |
3.4.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政府行为的主要内容 | 第35-36
页 |
第四章 目前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客观现实及困境 | 第36-42
页 |
4.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 第36-40
页 |
4.1.1 高校实现规范分离,建立了新的后勤经济实体 | 第36-38
页 |
4.1.2 活跃校园市场,高校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 | 第38-39
页 |
4.1.3 后勤社会化改革提高了高校的管理水平 | 第39-40
页 |
4.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客观现实 | 第40-41
页 |
4.3 目前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困境 | 第41-42
页 |
第五章 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策建议 | 第42-54
页 |
5.1 充分发挥政府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主导作用 | 第42-43
页 |
5.2 高校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 第43-45
页 |
5.3 后勤经济实体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对策 | 第45-49
页 |
5.3.1 制定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的发展战略 | 第45-46
页 |
5.3.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的竞争力 | 第46-49
页 |
5.4 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增强学校办学能力 | 第49-51
页 |
5.4.1 社会企业参与 | 第49-50
页 |
5.4.2 金融机构参与 | 第50-51
页 |
5.4.3 地方政府参与 | 第51
页 |
5.5 整合资源,联办后勤,构建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 第51-54
页 |
5.5.1 后勤资源整合 | 第51-52
页 |
5.5.2 高校联办后勤 | 第52-53
页 |
5.5.3 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 第53-54
页 |
结束语 | 第54-55
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
页 |
致谢 | 第58-59
页 |
作者简介 | 第5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