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第一章 导言 | 第10-19
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2
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
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
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2
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2-17
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2-17
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第17
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
页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8-19
页 |
第二章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管理现状分析 | 第19-24
页 |
2.1 农产品范围及其质量安全内涵 | 第19
页 |
2.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 第19-21
页 |
2.2.1 农药污染严重 | 第19-20
页 |
2.2.2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富积 | 第20
页 |
2.2.3 重金属和稀有金属污染 | 第20
页 |
2.2.4 有害微生物和病毒污染 | 第20-21
页 |
2.2.5 兽药、添加剂和生长调节剂污染 | 第21
页 |
2.3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 第21-24
页 |
2.3.1 没有建立起安全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 | 第21
页 |
2.3.2 没有建立起按标准化组织生产的管理体系 | 第21-22
页 |
2.3.3 流通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测、监督体系 | 第22
页 |
2.3.4 基础薄弱,支撑不力 | 第22-23
页 |
2.3.5 主管机关职责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 | 第23-24
页 |
第三章 强化生产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 第24-36
页 |
3.1 净化农业产地环境 | 第24-27
页 |
3.1.1 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增强农业环境保护意识 | 第24-25
页 |
3.1.2 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体系,强化环境保护监管力度 | 第25
页 |
3.1.3 建立完善环境产权保护机制 | 第25-26
页 |
3.1.4 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鼓励政策 | 第26
页 |
3.1.5 建立利益平衡机制,调动农民保护农业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 | 第26
页 |
3.1.6 加强环境保护技术研究 | 第26-27
页 |
3.2 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 | 第27-28
页 |
3.2.1 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许可和登记 | 第27
页 |
3.2.2 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 | 第27
页 |
3.2.3 研制新型替代生产资料 | 第27-28
页 |
3.2.4 加强对安全用药和科学用药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 第28
页 |
3.3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 第28-32
页 |
3.3.1 农业标准化生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系 | 第28-29
页 |
3.3.2 我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现状 | 第29-31
页 |
3.3.3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对策 | 第31-32
页 |
3.4 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实行农业产业化生产 | 第32-36
页 |
3.4.1 农业产业化内涵 | 第32
页 |
3.4.2 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必由之路 | 第32-33
页 |
3.4.3 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 第33-35
页 |
3.4.4 农业产业化生产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原则 | 第35-36
页 |
第四章 强化流通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 第36-43
页 |
4.1 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 第36-37
页 |
4.1.1 建立市场进货检测制度 | 第36
页 |
4.1.2 加快研究、引进、推广速测技术 | 第36
页 |
4.1.3 建立例行监测制度,并定期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 | 第36-37
页 |
4.2 推广新的农产品市场流通模式——超市连锁配送 | 第37-39
页 |
4.2.1 农产品超市经营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义 | 第37-39
页 |
4.2.2 政府在“农改超”(农贸市场该超市)中应扮演的角色 | 第39
页 |
4.3 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 第39-43
页 |
4.3.1 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在国外的运用 | 第40-41
页 |
4.3.2 我国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重要意义 | 第41-43
页 |
第五章 完善支撑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 第43-68
页 |
5.1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 第43-47
页 |
5.1.1 我国农产品质量立法述评 | 第43-44
页 |
5.1.2 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的必要性 | 第44-45
页 |
5.1.3 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的目标、体系和内容 | 第45-46
页 |
5.1.4 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之内和立法之外 | 第46-47
页 |
5.2 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 第47-52
页 |
5.2.1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内容框架和发展方向 | 第47-49
页 |
5.2.2 推进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路 | 第49-52
页 |
5.3 完善我国农产品质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 第52-55
页 |
5.3.1 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思 | 第52-54
页 |
5.3.2 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措施 | 第54-55
页 |
5.4 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 第55-60
页 |
5.4.1 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的经济学意义 | 第55-57
页 |
5.4.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57-59
页 |
5.4.3 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的工作重点 | 第59-60
页 |
5.5 建设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 | 第60-64
页 |
5.5.1 农产品质量信息系统建设的重大意义 | 第60
页 |
5.5.2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的构成 | 第60-61
页 |
5.5.3 农产品质量信息系统建设的主体 | 第61-63
页 |
5.5.4 加强我国农产品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63-64
页 |
5.6 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体系 | 第64-68
页 |
5.6.1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 第64-65
页 |
5.6.2 改革完善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 第65-68
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
页 |
致谢 | 第7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