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中、英文) | 第1-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7页 |
1.1 有关群体、分蘖与冠层结构关系的研究 | 第11-15页 |
1.2 有关小麦灌浆的研究 | 第15-31页 |
1.2.1 小麦灌浆的阶段性 | 第15-16页 |
1.2.2 影响小麦灌浆特性的因素 | 第16-27页 |
1.2.2.1 水分 | 第16-18页 |
1.2.2.2 温度 | 第18-20页 |
1.2.2.3 光照 | 第20页 |
1.2.2.4 养分 | 第20-22页 |
1.2.2.5 栽培方式对小麦灌浆的影响 | 第22-23页 |
1.2.2.6 小麦品种、类型对灌浆的影响 | 第23-24页 |
1.2.2.7 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灌浆的影响 | 第24-26页 |
1.2.2.8 小麦茎杆贮藏物质对灌浆的影响 | 第26-27页 |
1.2.2.9 配合力对灌浆的影响 | 第27页 |
1.2.3 灌浆过程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特点 | 第27-29页 |
1.2.4 灌浆过程中各参数的关系 | 第29-31页 |
1.3 有关同胞竞争的研究 | 第31-32页 |
1.4 有关栽培模式的研究 | 第32-36页 |
1.4.1 地膜覆盖 | 第32-35页 |
1.4.2 栽培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1.4.3 栽培方式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第36页 |
1.5 还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6-3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2.1 试验区基本自然状况 | 第37-38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38-39页 |
2.3 测定项目及计产 | 第39-41页 |
2.3.1 试验1 | 第39页 |
2.3.2 试验2 | 第39-41页 |
第三章 不同栽培模式下冠层结构及生理特征的差异 | 第41-49页 |
3.1 冠层结构的差异 | 第41-45页 |
3.2 生理特征的差异 | 第45-49页 |
第四章 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差异 | 第49-58页 |
4.1 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的籽粒体积变化 | 第49-50页 |
4.2 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的籽粒含水量变化 | 第50-52页 |
4.3 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的籽粒鲜重变化 | 第52-54页 |
4.4 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的籽粒干重变化 | 第54-58页 |
第五章 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产量构成及产量的影响 | 第58-73页 |
5.1 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58-64页 |
5.1.1 杨凌试验结果 | 第58-61页 |
5.1.2 岐山试验结果 | 第61-64页 |
5.2 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的影响 | 第64-71页 |
5.2.1 杨凌试验结果 | 第64-67页 |
5.2.1.1 不同栽培模式对收获指数的影响 | 第64-65页 |
5.2.1.2 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的影响 | 第65-67页 |
5.2.1.3 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67页 |
5.2.2 岐山试验结果 | 第67-71页 |
5.2.2.1 不同栽培模式对收获指数的影响 | 第68页 |
5.2.2.2 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5.2.2.3三 密一稀和集雨面栽培模式中边行与非边行产量的差异 | 第69-71页 |
5.3 不同栽培模式对氮效率的影响 | 第71-73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73-89页 |
6.1 品种、氮肥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冠层特征影响的集成效应 | 第73-80页 |
6.1.1 对叶面积指数和透光率影响的集成效应 | 第73-77页 |
6.1.2 对叶片光合、蒸腾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集成效应 | 第77-80页 |
6.2 品种、氮肥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集成效应 | 第80-82页 |
6.3 品种、氮肥和栽培模式对小麦干物质生产及籽粒产量的集成效应 | 第82-85页 |
6.4 覆膜栽培模式和集雨面栽培模式的作物生理生态效应分析 | 第85-89页 |
6.4.1 土壤水分、养分和地温状况分析 | 第85-87页 |
· 作物冠层特征的分析 | 第87页 |
· 灌浆特征和集雨面栽培模式中边行效应的分析 | 第87-8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作者简介 | 第10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