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 | 第11-14页 |
1.1.1 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的简介 | 第11-12页 |
1.1.2 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的生物学功能 | 第12页 |
1.1.3 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与疾病 | 第12-13页 |
1.1.4 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与肿瘤 | 第13页 |
1.1.5 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与肿瘤的诊断和预后 | 第13-14页 |
1.2 常用的APA检测方法 | 第14-16页 |
1.2.1 Northernblot | 第14页 |
1.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14-15页 |
1.2.3 基因芯片 | 第15页 |
1.2.4 高通量测序 | 第15-16页 |
1.3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概述 | 第16-18页 |
1.3.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简介 | 第16-17页 |
1.3.2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纳米材料 | 第18-20页 |
1.4.0 纳米材料的简介 | 第18页 |
1.4.1 石墨烯 | 第18-19页 |
1.4.2 金属纳米材料 | 第19-20页 |
1.5 杯芳烃 | 第20-21页 |
1.6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Dicer1APA的超敏电化学检测 | 第22-46页 |
2.1 前言 | 第22-24页 |
2.1.1 Dicer1的简介 | 第22页 |
2.1.2 Dicer1的生物学功能 | 第22-23页 |
2.1.3 Dicer1与肿瘤 | 第23页 |
2.1.4 Dicer1的APA现象 | 第23页 |
2.1.5 Dicer1APA的电化学检测 | 第23-24页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4-26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33页 |
2.3.1 生物学方法 | 第26-30页 |
2.3.1.1 引物设计 | 第26-27页 |
2.3.1.2 细胞培养 | 第27页 |
2.3.1.3 RNA提取 | 第27-28页 |
2.3.1.4 反转录cDNA的合成 | 第28-29页 |
2.3.1.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29-30页 |
2.3.2 电化学检测 | 第30-33页 |
2.3.2.1 RGO-SCX6的合成 | 第30页 |
2.3.2.2 Au@RGO-SCX6的合成 | 第30页 |
2.3.2.3 Au@RGO-SCX6-MB的合成 | 第30页 |
2.3.3.4 Dicer1APA的测定步骤 | 第30-31页 |
2.3.3.5 材料表征 | 第31-32页 |
2.3.3.6 可行性检测 | 第32页 |
2.3.3.7 阻抗检测 | 第32-33页 |
2.3.3.8 特异性检测 | 第33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3-45页 |
2.4.1 RGO-CX6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结果 | 第33-37页 |
2.4.1.1 红外光谱IR | 第33-34页 |
2.4.1.2 热重TGA | 第34-35页 |
2.4.1.3 Zeta电位 | 第35-36页 |
2.4.1.4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36-37页 |
2.4.2 Au@SCX6-RGO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结果 | 第37-39页 |
2.4.2.1 透射电镜TEM | 第37页 |
2.4.2.2 能谱EDX | 第37页 |
2.4.2.3 光电子能谱XPS | 第37-39页 |
2.4.3 Dicer1APA的电化学检测结果 | 第39-45页 |
2.4.3.1 Dicer1-S和Dicer1-L生物传感器的可行性检测结果 | 第39页 |
2.4.3.2 Dicer1-S和Dicer1-L生物传感器的阻抗检测 | 第39-40页 |
2.4.3.3 Dicer1-S和Dicer1-L生物传感器的检出曲线 | 第40-41页 |
2.4.3.4 乳腺癌细胞中Dicer1APA的分析 | 第41-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CCND2APA的电化学超敏检测 | 第46-67页 |
3.1 前言 | 第46-48页 |
3.1.1 CCND2简介 | 第46页 |
3.1.2 CCND2与肿瘤 | 第46页 |
3.1.3 CCND2的APA现象 | 第46-47页 |
3.1.4 CCND2APA的电化学检测 | 第47-48页 |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8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8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8-51页 |
3.3.1 电化学方法 | 第48-50页 |
3.3.1.1 Fe_3O_4微球的合成 | 第48-49页 |
3.3.1.2 Au@Fe_3O_4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49页 |
3.3.1.3 Au@SCX8-RGO-TB的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49页 |
3.3.1.4 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 第49页 |
3.3.1.5 材料表征方法 | 第49-50页 |
3.3.2 生物学方法 | 第50-51页 |
3.3.2.1 引物设计 | 第50-51页 |
3.3.2.2 细胞培养 | 第51页 |
3.3.2.3 RNA提取 | 第51页 |
3.3.2.4 反转录cDNA的合成 | 第51页 |
3.3.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 | 第5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1-66页 |
3.4.1 Au@RGO-SCX8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结果 | 第51-53页 |
3.4.1.1 透射电镜TEM | 第51-52页 |
3.4.1.2 红外IR | 第52页 |
3.4.1.2 热重TGA | 第52-53页 |
3.4.2 Au@Fe_3O_4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结果 | 第51-57页 |
3.4.2.1 透射电镜TEM | 第51-54页 |
3.4.2.2 X-射线衍射XRD | 第54-55页 |
3.4.2.3 光电子能谱XPS | 第55-56页 |
3.4.2.4 能谱EDX | 第56-57页 |
3.4.3 CCND2 3'UTR的电化学检测结果 | 第57-66页 |
3.4.3.1 CCND2-S和CCND2-L生物传感器的可行性检测结果 | 第57-58页 |
3.4.3.2 CCND2-S和CCND2-L生物传感器的阻抗检测 | 第58-59页 |
3.4.3.3 CCND2-S和CCND2-L生物传感器的检出曲线 | 第59-60页 |
3.4.3.4 CCND2-S和CCND2-L的检测及肺癌细胞中APA的分析 | 第60-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2页 |
参与文献 | 第72-79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获奖情况及参与项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