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8
页 |
前言 | 第11-14
页 |
·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简史 | 第14-15
页 |
·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性质 | 第15-16
页 |
· 主要构成 | 第15-16
页 |
· 工作原理 | 第16
页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选择要求 | 第16-17
页 |
· 几种主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7-26
页 |
· 层状LiCoO_2 | 第17-18
页 |
· 层状LiNiO_2 | 第18
页 |
· 层状LiMnO_2及其锰基固溶体 | 第18-19
页 |
· 橄榄石型LiFePO_4 | 第19-20
页 |
· 尖晶石型LiMnO_4 | 第20-26
页 |
· 尖晶石型LiMn_2O_4的结构 | 第20
页 |
· 尖晶石型LiMn_2O_4的理论容量计算 | 第20-21
页 |
· 尖晶石型LiMn_2O_4的制备方法 | 第21-23
页 |
· 尖晶石型LiMn_2O_4的容量衰减机理 | 第23
页 |
· 尖晶石型LiMn_2O_4的改性现状 | 第23-26
页 |
· 本论文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8
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检测方法 | 第28-36
页 |
引言 | 第28
页 |
· 实验研究的主体思路 | 第28-29
页 |
·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9
页 |
· 反电性离子体相共掺杂改性研究 | 第29
页 |
· 控制结晶法制备球形锰酸锂的研究 | 第29
页 |
· 分析方法和表征手段 | 第29-32
页 |
· 实验原料 | 第32
页 |
· 实验设备 | 第32-36
页 |
第三章 锂锰氧化物反电性离子体相共掺杂研究 | 第36-56
页 |
引言 | 第36
页 |
· 纯相锰酸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36-39
页 |
· 原料的热重-差热分析 | 第36
页 |
· 高温固相法合成纯相锰酸锂 | 第36
页 |
· 纯相锰酸锂的物相分析和形貌表征 | 第36-38
页 |
· 纯相锰酸锂的充放电性能检测 | 第38-39
页 |
· 阴离子掺杂型锰酸锂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39-41
页 |
· 阴离子掺杂材料的制备 | 第40
页 |
· 阴离子掺杂材料的充放电性能检测 | 第40-41
页 |
· 阳离子掺杂型锂锰氧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41-43
页 |
· 阳离子掺杂型材料的制备 | 第41
页 |
· 阳离子掺杂型材料的物相分析 | 第41-42
页 |
· 阳离子掺杂型材料的充放电性能检测 | 第42-43
页 |
· 反电性离子共掺杂型锰酸锂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43-50
页 |
· 反电性离子共掺杂型锰酸锂材料的制备 | 第43-44
页 |
· 不同反电性离子共掺杂体系的充放电性能比较 | 第44-45
页 |
· Li-Mn-Al-O-F反电性离子共掺杂体系 | 第45-47
页 |
· 不同合成温度对Li-Mn-Al-O-F材料充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45-46
页 |
· Li-Mn-Al-F材料的物相分析及形貌表征 | 第46-47
页 |
· Li-Mn-Mg-O-F反电性离子共掺杂体系 | 第47-48
页 |
· 反电性离子共掺杂型锰酸锂材料的高温性能检测 | 第48-49
页 |
· 反电性离子共掺杂型锰酸锂材料的循环伏安分析 | 第49-50
页 |
· 结构修饰型锂锰氧复合材料的研究 | 第50-54
页 |
· 尖晶石铝酸镁粉体的制备 | 第50-51
页 |
· MgAl_2O_4-LiMn_2O_4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1
页 |
· MgAl_2O_4-LiMn_2O_4复合材料的物相分析 | 第51-52
页 |
· MgAl_2O_4-LiMn_2O_4复合材料的形貌表征 | 第52
页 |
· MgAl_2O_4-LiMn_2O_4复合材料的充放电性能检测 | 第52-54
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
页 |
第四章 控制结晶法制备球形锰酸锂的研究 | 第56-88
页 |
引言 | 第56
页 |
· 液相沉淀法制备单分散颗粒的条件控制原理 | 第56-61
页 |
· 单分散颗粒形成的Lamer模型 | 第57
页 |
· 单分散颗粒间团聚现象的抑制 | 第57-58
页 |
· 单分散颗粒形成的动力学特性 | 第58-61
页 |
· 单分散颗粒粒形的控制 | 第61
页 |
· 控制结晶法制备球形锰酸锂的工艺过程 | 第61-62
页 |
· 不同因素对MnCO_3前驱体形貌的影响 | 第62-71
页 |
· 反应物浓度 | 第63-64
页 |
· 沉淀剂 | 第64-65
页 |
· 搅拌强度 | 第65-66
页 |
· 进料方式 | 第66-68
页 |
· 晶种的添加 | 第68
页 |
· pH值 | 第68-69
页 |
· 反应物体积 | 第69
页 |
· 添加其他离子共沉淀 | 第69-70
页 |
· 反应温度 | 第70
页 |
· 进料速度 | 第70-71
页 |
· 搅拌方式 | 第71
页 |
· 球形MnCO_3前驱体的预处理 | 第71-73
页 |
· 前驱体MnCO_3的低温热处理 | 第71-72
页 |
· 前驱体MnCO_3的形貌表征 | 第72
页 |
· 前驱体MnCO_3的锰含量分析 | 第72-73
页 |
· 球形锰酸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73-86
页 |
· 前驱物的热重-差热分析 | 第73-74
页 |
· 高温锻烧合成尖晶石型锰酸锂 | 第74-76
页 |
· 物相分析 | 第75
页 |
· 形貌表征 | 第75-76
页 |
· 控制结晶法制备的锰酸锂的电化学性能比较 | 第76-83
页 |
· 不同反应物浓度对锰酸锂性能的影响 | 第77-78
页 |
· 不同沉淀剂对锰酸锂性能的影响 | 第78-79
页 |
· 不同搅拌强度对锰酸锂性能的影响 | 第79-80
页 |
· 不同进料方式对锰酸锂性能的影响 | 第80-81
页 |
· 添加晶种对锰酸锂性能的影响 | 第81
页 |
· 不同pH值对锰酸锂性能的影响 | 第81-82
页 |
· 不同反应物体积对锰酸锂性能的影响 | 第82
页 |
· 不同锂锰摩尔比对锰酸锂性能的影响 | 第82-83
页 |
· 控制结晶法和传统固相法制备的锰酸锂循环性能比较 | 第83-85
页 |
· 锰酸锂的循环伏安曲线 | 第85-86
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
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
页 |
· 论文结论 | 第88-89
页 |
· 论文展望 | 第89-90
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7
页 |
致谢 | 第97-98
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