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中隐私问题的哲学分析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共享经济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隐私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共享经济中隐私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共享经济与隐私的基本理论概述 | 第17-27页 | 2.1 共享经济理论概述 | 第17-19页 | 2.1.1 共享经济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2 共享经济的本质特征 | 第18-19页 | 2.2 隐私的基本概述 | 第19-21页 | 2.2.1 隐私的界定 | 第19-20页 | 2.2.2 隐私的特征 | 第20-21页 | 2.3 共享经济中隐私嬗变的理论概述 | 第21-27页 | 2.3.1 共享经济下隐私内涵的嬗变 | 第21-24页 | 2.3.2 共享经济与隐私关系的嬗变 | 第24-27页 | 3 共享经济中隐私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 第27-34页 | 3.1 共享经济中隐私问题的表现形式 | 第27-31页 | 3.1.1 技术源头和过程中的复合型隐私 | 第27-28页 | 3.1.2 隐私空间重合的复合型隐私 | 第28-30页 | 3.1.3 参与主体的身心复合型隐私 | 第30-31页 | 3.2 共享经济中隐私问题的特征 | 第31-34页 | 3.2.1 隐私的延展性与多样性 | 第31-32页 | 3.2.2 隐私的开放性与重合性 | 第32页 | 3.2.3 隐私的风险性与分散性 | 第32-34页 | 4 共享经济中隐私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4.1 共享经济技术层面因素 | 第34-35页 | 4.1.1 技术人工物的遮蔽与主体的隐匿 | 第34页 | 4.1.2 技术侵犯隐私的现实可能性 | 第34-35页 | 4.2 共享经济参与主体层面因素 | 第35-37页 | 4.2.1 参与主体隐私保护意识薄弱 | 第35-36页 | 4.2.2 个人价值准则的偏差 | 第36-37页 | 4.3 共享经济中社会层面因素 | 第37-39页 | 4.3.1 企业员工的隐私意识薄弱 | 第37-38页 | 4.3.2 社会交往中主体间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5 共享经济中隐私问题的审慎理性态度 | 第39-46页 | 5.1 共享经济技术层面态度 | 第39-41页 | 5.1.1 加强技术监督,实现技术的背景化 | 第39-40页 | 5.1.2 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技术负责任创新力度 | 第40-41页 | 5.2 共享经济参与主体层面态度 | 第41-42页 | 5.2.1 增加主体隐私安全意识 | 第41页 | 5.2.2 建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 | 第41-42页 | 5.3 共享经济中社会层面态度 | 第42-46页 | 5.3.1 加强社会思想道德与信用监督体制建设 | 第42-44页 | 5.3.2 以理性思维律己律人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