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1. 研究背景 | 第1-11
页 |
1.1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机遇 | 第9-10
页 |
1.1.1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 | 第9
页 |
1.1.2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需要 | 第9
页 |
1.1.3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举措 | 第9-10
页 |
1.2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高职教师提出的要求 | 第10-11
页 |
1.2.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高职教师提出的特色要求 | 第10
页 |
1.2.2 高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10-11
页 |
1.3 对高职教师的培养与激励 | 第11
页 |
1.3.1 对高职教师培养与激励的方向认识 | 第11
页 |
1.3.2 对高职教师培养与激励操作方法的探索 | 第11
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18
页 |
2.1 关于绩效与绩效管理 | 第11-14
页 |
2.1.1 什么是绩效 | 第11-12
页 |
2.1.2 什么是绩效管理 | 第12
页 |
2.1.3 中国传统的绩效考核方法 | 第12-13
页 |
2.1.4 国外先进的绩效管理模式 | 第13-14
页 |
2.2 关于教师的绩效评价 | 第14-15
页 |
2.2.1 教师的绩效评价 | 第14-15
页 |
2.2.2 关于高校教师评价 | 第15
页 |
2.3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 | 第15-17
页 |
2.3.1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 | 第16
页 |
2.3.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 第16
页 |
2.3.3 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借鉴 | 第16-17
页 |
2.3.4 今后高等职业教育的走向 | 第17
页 |
2.4 综合评价 | 第17-18
页 |
3. 问题提出 | 第18-26
页 |
3.1 两个理论基础 | 第18-22
页 |
3.1.1 绩效管理过程 | 第18-19
页 |
3.1.2 “教学外置”模式 | 第19-22
页 |
3.2 几个前提条件 | 第22-24
页 |
3.2.1 重点考察的是高职教师个人绩效 | 第22
页 |
3.2.2 考察对象是高职院校教学第一线的专业课教师的个人绩效 | 第22-23
页 |
3.2.3 从“行为观点”出发,搜集高职教师绩效信息 | 第23
页 |
3.2.4 关注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行为体现出的高职教师绩效 | 第23-24
页 |
3.2.5 高职院校组织环境的限定 | 第24
页 |
3.3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定义阐释 | 第24
页 |
3.4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研究的意义 | 第24-26
页 |
3.4.1 充分发挥高职教师的人力资源能量 | 第24-25
页 |
3.4.2 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 第25-26
页 |
3.4.3 针对性的引导“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 第26
页 |
4. 比较研究 | 第26-33
页 |
4.1 比较知识型员工、高校教师、高职教师所在组织绩效管理的意义 | 第27
页 |
4.2 影响知识型员工、高校教师、高职教师绩效因素的比较 | 第27-31
页 |
4.2.1 个人因素 | 第27-29
页 |
4.2.2 组织因素 | 第29-30
页 |
4.2.3 工作因素 | 第30-31
页 |
4.3 知识型员工、高校教师、高职教师所在组织实施绩效管理的现状比较 | 第31-33
页 |
4.3.1 企业知识型员工的考核与激励 | 第31-32
页 |
4.3.2 高校教师考评的变化 | 第32
页 |
4.3.3 关于高职院校教师考评体系建立的探索 | 第32-33
页 |
5.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 | 第33-53
页 |
5.1 计划阶段:确定“教学外置”的绩效管理目标要求 | 第34-35
页 |
5.1.1 组织绩效目标与教师个人绩效目标的确立 | 第34
页 |
5.1.2 “双师型”教师的工作任务特征 | 第34
页 |
5.1.3 “双师型”教师素质及能力分析 | 第34-35
页 |
5.1.4 “双师型”教师的角色特征 | 第35
页 |
5.2 辅导阶段:培养教师“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 | 第35-38
页 |
5.2.1 从影响绩效的因素出发对高职教师进行辅导 | 第35-36
页 |
5.2.2 三种关键教学能力的培养 | 第36-38
页 |
5.3 评价阶段:客观评价教师为“教学外置”所做出的贡献 | 第38-48
页 |
5.3.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38-46
页 |
5.3.2 评价标准的设计 | 第46-47
页 |
5.3.3 评价人的选择 | 第47-48
页 |
5.3.4 评价时间的确定 | 第48
页 |
5.3.5 评价工具的运用 | 第48
页 |
5.4 沟通阶段:按“以人为本”原则展开沟通 | 第48-49
页 |
5.5 评价结果的运用阶段:进行有效的教师激励与培训 | 第49-53
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
页 |
致谢 | 第5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