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1 引言 | 第12-14
页 |
2 财政政策的基本理论阐述 | 第14-18
页 |
2.1 财政政策的内涵 | 第14-15
页 |
2.2 财政政策的分类 | 第15-18
页 |
2.2.1 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可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 第15-16
页 |
2.2.2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分为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 | 第16-18
页 |
3 七年来积极财政政策在中国的实施及其效果评析 | 第18-28
页 |
3.1 积极财政政策的涵义 | 第18
页 |
3.2 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渊源 | 第18-22
页 |
3.2.1 国民收入的两个缺口 | 第19-20
页 |
3.2.2 乘数理论 | 第20
页 |
3.2.3“凯恩斯陷阱”与货币政策无效 | 第20-22
页 |
3.3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评析 | 第22-28
页 |
3.3.1 正面效应 | 第22-24
页 |
3.3.2 负面效应 | 第24-28
页 |
4 克林顿平衡预算政策及其启示 | 第28-33
页 |
4.1 克林顿平衡预算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效果 | 第28-31
页 |
4.1.1 克林顿以新凯恩斯主义作为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 | 第28-29
页 |
4.1.2 调整支出结构,公共投资面向未来 | 第29-31
页 |
4.2 对克林顿平衡预算政策的简要评价及其启示 | 第31-33
页 |
4.2.1 对克林顿平衡预算政策的评价 | 第31-32
页 |
4.2.2 克林顿平衡预算政策的启示 | 第32-33
页 |
5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对财政政策转型的客观要求 | 第33-38
页 |
5.1 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 第33-34
页 |
5.2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及其对财政政策转型的客观要求 | 第34-36
页 |
5.2.1 通货膨胀的压力要求财政政策及时转型 | 第34-35
页 |
5.2.2 结构性矛盾的凸现要求财政政策及时转型 | 第35
页 |
5.2.3 体制回归风险的加剧要求财政政策及时转型 | 第35-36
页 |
5.3 财政政策调整的必然性 | 第36-38
页 |
5.3.1 适时调整是财政政策成功的保证 | 第36-37
页 |
5.3.2 建设公共财政是国际趋势 | 第37-38
页 |
6 财政政策转型的方式与力度评估 | 第38-41
页 |
6.1 稳健财政政策的内涵 | 第38-39
页 |
6.1.1 控制赤字 | 第38
页 |
6.1.2 调整结构 | 第38
页 |
6.1.3 推进改革 | 第38
页 |
6.1.4 增收节支 | 第38-39
页 |
6.2 财政政策由积极转为稳健的现实牵制 | 第39-40
页 |
6.2.1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对形势的判断评估将影响转型的力度 | 第39
页 |
6.2.2 国债投资项目后续资金将“拖曳’‘转型的方式 | 第39
页 |
6.2.3 既得利益格局对转型的消极抵触 | 第39-40
页 |
6.3 财政政策转型力度评估 | 第40-41
页 |
7 中国财政政策转型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政策选择 | 第41-71
页 |
7.1 转型的基本思路 | 第41-45
页 |
7.1.1 财政政策政策调控手段和调控方法组合的转换 | 第41-42
页 |
7.1.2 由需求管理转向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 第42-43
页 |
7.1.3 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 第43-45
页 |
7.2 财政政策转型的具体策略 | 第45-65
页 |
7.2.1 拓宽国债项目后续资金的来源渠道,解决财政转型过程中的“拖曳”问题 | 第45-46
页 |
7.2.2 逐步理清国债建设资金项目,调整国债投资的方向 | 第46-49
页 |
7.2.3 合理调整税收政策,有效实现结构性减税与增加财政收入的立体组合 | 第49-53
页 |
7.2.4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53-55
页 |
7.2.5 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 | 第55-58
页 |
7.2.6 增强财政对中小企业扶持的广度与深度 | 第58-61
页 |
7.2.7 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 | 第61-65
页 |
7.3 财政政策转型的相关配套措施 | 第65-67
页 |
7.3.1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风险预警体系,引入财政中长期规划管理机制 | 第65-66
页 |
7.3.2 实行更为积极的货币政策 | 第66-67
页 |
7.4 对财政政策的未来走向展望 | 第67-71
页 |
7.4.1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关系 | 第67-68
页 |
7.4.2 适度从紧的长期政策符合我国国情 | 第68-71
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
页 |
致谢 | 第7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