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
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
页 |
第1章 绿色经济的基本理论 | 第12-18
页 |
· 绿色经济的基本概念 | 第12-15
页 |
· 内涵与外延 | 第12-13
页 |
· 绿色经济的标准 | 第13-14
页 |
· 绿色技术 | 第14
页 |
· 绿色市场 | 第14-15
页 |
· 绿色经济政策 | 第15
页 |
· 生态经济理论是绿色经济的理论基础 | 第15-17
页 |
· 生态经济学概念与内涵 | 第15-16
页 |
· 生态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 第16
页 |
· 生态经济学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和战略性 | 第16
页 |
· 绿色经济要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双赢”目标 | 第16-17
页 |
· 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 第17-18
页 |
第2章 国内外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与实践 | 第18-30
页 |
· 绿色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18-22
页 |
· 人类社会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 第18-19
页 |
· 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第19-22
页 |
· 国外绿色经济的兴起与现状 | 第22-26
页 |
· 绿色革命的兴起及全球化 | 第22
页 |
· 世界绿色经济发展现状 | 第22-24
页 |
· 21 世纪是绿色经济的世纪 | 第24-26
页 |
· 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与前景 | 第26-30
页 |
·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 | 第26
页 |
· 正确认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遇阻的绿色壁垒 | 第26-29
页 |
· 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前景 | 第29-30
页 |
第3章 黄河三角洲(东营)发展绿色经济的现状与问题 | 第30-40
页 |
· 黄河三角洲(东营)发展绿色经济的优势条件 | 第30-33
页 |
· 发展绿色经济是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30
页 |
· 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环境条件优良,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绿色经济潜力巨大 | 第30-31
页 |
· 黄河三角洲依靠石油工业先行启动,基础设施超前发展,区域综合实力增长迅速,具有发展绿色经济的产业基础 | 第31-32
页 |
· 国家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实施的全面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举措为黄河三角洲绿色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 第32-33
页 |
· 黄河三角洲发展绿色经济的探索和实践 | 第33-37
页 |
· 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 第34
页 |
· 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发展绿色经济夯实农业基础 | 第34-35
页 |
· 培育接续产业,发展绿色工业,为发展绿色经济奠定产业基础 | 第35-36
页 |
· 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发展绿色经济创造良好环境 | 第36
页 |
· 创出了绿色经济生产模式,探索形成了成功的发展路子,为今后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第36-37
页 |
· 目前黄河三角洲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7-40
页 |
· 从硬约束来看 | 第37-38
页 |
· 从软约束来看 | 第38-40
页 |
第4章 黄河三角洲发展绿色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原则 | 第40-47
页 |
· 总体思路 | 第40-44
页 |
· “一个总体目标” | 第40-42
页 |
· 十二大体系 | 第42-44
页 |
· 应遵循的原则 | 第44-47
页 |
· 要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 | 第44
页 |
· 要坚持高起点、大规模、集中连片发展的原则 | 第44-45
页 |
· 要坚持因地制宜、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 第45
页 |
· 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内外结合的原则 | 第45
页 |
· 要坚持点面结合,循序推进的原则 | 第45-47
页 |
第5章 黄河三角洲发展绿色经济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 第47-59
页 |
· 进一步提高全民绿色经济意识和整体素质 | 第47-48
页 |
· 广泛宣传发动 | 第47
页 |
· 做好教育培训 | 第47-48
页 |
· 抓好典型示范 | 第48
页 |
· 加快实施绿色农业重点工程 | 第48-49
页 |
· 四大基地 | 第48-49
页 |
· 两大工程 | 第49
页 |
· 加快绿色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 | 第49-50
页 |
· 切实增强绿色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第50-51
页 |
· 建设创新型城市 | 第50-51
页 |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第51
页 |
· 加强环境治理 | 第51
页 |
· 加快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 第51-52
页 |
· 完善现有监测预警系统的功能 | 第51-52
页 |
· 扩大生态环境定位监测点的覆盖面 | 第52
页 |
· 加强滩海区域石油污染监测的预警预报 | 第52
页 |
· 强化行政推动,完善决策系统执行监督,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 | 第52-53
页 |
· 加强组织领导 | 第52-53
页 |
· 建立目标责任制 | 第53
页 |
· 以现代的技术手段完善决策支持系统 | 第53
页 |
· 加大环保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 | 第53-55
页 |
· 加强对绿色产业发展的人大监督和支持 | 第54
页 |
· 加强对绿色产业建设的依法行政监管 | 第54-55
页 |
· 依法实施重点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 第55
页 |
· 积极探索发展绿色经济的新制度、新机制 | 第55-56
页 |
· 进一步优化整治生态环境 | 第56-57
页 |
· 国土整治工程体系 | 第56
页 |
· 生态保护工程体系 | 第56
页 |
· 水资源开发工程体系 | 第56-57
页 |
· 环境治理工程体系 | 第57
页 |
· 提升发展层次,争取省和国家的更大支持 | 第57-59
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
页 |
致谢 | 第63-64
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