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蛱蝶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1.1 蛱蝶概述 | 第11-12页 |
1.1.2 蛱蝶的分类 | 第12页 |
1.1.3 蛱蝶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 微生物农药 | 第13-16页 |
1.2.1 微生物农药的概念及特点 | 第13-14页 |
1.2.2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微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 | 第15-16页 |
1.3 林业虫害的微生物防治 | 第16-19页 |
1.3.1 林业虫害发生现状 | 第16页 |
1.3.2 林业虫害防治技术 | 第16-17页 |
1.3.3 林业虫害的微生物防治现状 | 第17-19页 |
1.4 母生珐蛱蝶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1 母生虫害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2 母生珐蛱蝶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4.3 母生珐蛱蝶防治技术 | 第20页 |
1.5 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及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20-21页 |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页 |
1.5.3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母生珐蛱蝶的生物学特性 | 第23-3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1.1 供试虫源 | 第23页 |
2.1.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2.1.3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2.2.1 珐蛱蝶各虫态形态特征 | 第26页 |
2.2.2 生活习性 | 第26-27页 |
2.2.3 生活史 | 第27-29页 |
2.2.4 珐蛱蝶虫龄的判定 | 第29-31页 |
2.2.5 温度对母生珐蛱蝶各虫态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1-33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3-35页 |
2.3.1 珐蛱蝶的各虫态形态特征 | 第33页 |
2.3.2 珐蛱蝶的生活习性和生活史 | 第33-34页 |
2.3.3 珐蛱蝶幼虫虫龄判断 | 第34页 |
2.3.4 温度对母生珐蛱蝶各虫态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4-35页 |
3. 微生物农药单剂对珐蛱蝶幼虫的毒力作用 | 第35-4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3.1.1 材料 | 第35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3.2.1 室内毒力试验 | 第37-40页 |
3.2.2 林间防效 | 第40-41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1-43页 |
3.3.1 微生物农药单剂对珐蛱蝶幼虫的室内毒力作用 | 第41页 |
3.3.2 林间防效 | 第41-43页 |
4. 苏云金杆菌复配剂对母生珐蛱蝶的毒力作用 | 第43-5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4.1.1 材料 | 第43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4.1.3 数据分析 | 第44-4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4.2.1 苏云金杆菌与阿维菌素对珐蛱蝶幼虫的联合毒力测定 | 第45-46页 |
4.2.2 苏云金杆菌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珐蛱蝶幼虫的联合毒力测定 | 第46-47页 |
4.2.3 苏云金杆菌与溴氰菊酯对珐蛱蝶幼虫的联合毒力测定 | 第47-48页 |
4.2.4 优化组合的选择 | 第48页 |
4.2.5 林间防效 | 第48-50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50-51页 |
4.3.1 苏云金杆菌复配剂对母生珐蛱蝶幼虫的联合毒力测定 | 第50页 |
4.3.2 林间防效 | 第50-51页 |
5. 主要结论与讨论 | 第51-53页 |
5.1 珐蛱蝶的生物学特性 | 第51页 |
5.2 微生物农药单剂对珐蛱蝶幼虫的毒力作用 | 第51-52页 |
5.3 苏云金杆菌复配剂对珐蛱蝶幼虫的联合毒力测定 | 第52页 |
5.4 防治策略 | 第52-53页 |
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