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组织问责制度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志愿服务组织问责概述 | 第16-22页 | 2.1 志愿服务 | 第16页 | 2.2 志愿服务组织 | 第16-19页 | 2.2.1 志愿服务组织的定义 | 第16-17页 | 2.2.2 志愿服务组织范围的界定 | 第17-18页 | 2.2.3 志愿服务组织特征 | 第18-19页 | 2.3 志愿服务组织问责的界定 | 第19-22页 | 2.3.1 问责涵义 | 第19页 | 2.3.2 问责的分类和特征 | 第19-20页 | 2.3.3 志愿服务组织问责的界定 | 第20-22页 | 3.志愿服务组织问责的体系 | 第22-29页 | 3.1 问责的构成要素 | 第22-27页 | 3.1.1 问责主体 | 第22-24页 | 3.1.2 问责对象 | 第24页 | 3.1.3 问责内容 | 第24-27页 | 3.2 问责程序 | 第27页 | 3.3 问责结果 | 第27-29页 | 4.我国志愿服务组织问责存在的问题 | 第29-36页 | 4.1 志愿服务组织问责立法不完善 | 第29-30页 | 4.2 主体问责困难重重 | 第30-33页 | 4.2.1 政府问责趋于柔性化 | 第30-31页 | 4.2.2 志愿服务协调机构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形同虚设 | 第31页 | 4.2.3 捐赠者、受益者和志愿者问责不够主动 | 第31-32页 | 4.2.4 社会公众问责参与不足,媒体作用发挥不明显 | 第32-33页 | 4.3 问责程序不规范 | 第33-34页 | 4.4 自我问责问题突出 | 第34-36页 | 4.4.1 志愿服务组织内部治理机构混乱,难以问责 | 第34页 | 4.4.2 信息公开度低 | 第34页 | 4.4.3 自律和他律意识不足 | 第34-36页 | 5.完善我国志愿服务组织问责制度 | 第36-42页 | 5.1 加强以法问责,制定并完善问责的相关法律制度 | 第36-37页 | 5.1.1 加强地方志愿服务立法,实现立法的统一 | 第36页 | 5.1.2 增加志愿服务组织问责的相关规定 | 第36-37页 | 5.2 实现主体问责的常态化 | 第37-39页 | 5.2.1 改变监管方式,转变政府职能 | 第37页 | 5.2.2 完善志愿服务协调机构和第三方评估问责 | 第37-38页 | 5.2.3 搭建捐赠者、受益者和志愿者参与问责的平台 | 第38页 | 5.2.4 鼓励公众参与,发挥媒体的双向作用 | 第38-39页 | 5.3 规范问责程序 | 第39-40页 | 5.3.1 严格按照法定程序问责 | 第39页 | 5.3.2 注重问责效果 | 第39-40页 | 5.4 构建志愿服务组织自我问责机制 | 第40-42页 | 5.4.1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 第40-41页 | 5.4.2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 第41页 | 5.4.3 有机结合自律和他律的双重问责 | 第41-42页 | 6.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