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1 引言 | 第14-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5页 |
2.1 空气污染 | 第16-17页 |
2.1.1 空气污染的界定 | 第16页 |
2.1.2 空气污染的测量 | 第16-17页 |
2.2 空气污染与身体健康 | 第17-20页 |
2.2.1 空气污染与呼吸道疾病 | 第17页 |
2.2.2 空气污染与心脑血管疾病 | 第17-18页 |
2.2.3 空气污染与肥胖和糖尿病 | 第18-19页 |
2.2.4 空气污染与神经系统疾病 | 第19页 |
2.2.5 空气污染与胎儿健康 | 第19-20页 |
2.3 心理健康 | 第20-21页 |
2.3.1 心理健康的界定 | 第20页 |
2.3.2 心理健康的测量 | 第20-21页 |
2.4 空气污染与心理健康 | 第21-23页 |
2.4.1 空气污染与心理症状 | 第21页 |
2.4.2 空气污染与消极情绪 | 第21-22页 |
2.4.3 空气污染与压力知觉 | 第22页 |
2.4.4 空气污染与生活满意度 | 第22-23页 |
2.5 空气污染感知偏差 | 第23-25页 |
2.5.1 空气污染知觉方式 | 第23页 |
2.5.2 空气质量感知偏差的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25-29页 |
3.1 问题提出 | 第25-26页 |
3.2 研究意义 | 第26页 |
3.2.1 理论意义 | 第26页 |
3.2.2 实践意义 | 第26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6-27页 |
3.4 研究思路 | 第27-29页 |
3.4.1 研究一:不同空气质量水平地区居民身心健康的比较 | 第27页 |
3.4.2 研究二:雾霾天与非雾霾天心理健康的比较 | 第27-28页 |
3.4.3 研究三:空气污染视觉刺激对内隐情绪影响的实验 | 第28-29页 |
4 研究一不同空气质量水平地区居民身心健康的比较 | 第29-55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29-31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31页 |
4.2.3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1-51页 |
4.3.1 空气相关基本情况调查 | 第31-36页 |
4.3.2 躯体症状检出率在性别上的差异 | 第36-37页 |
4.3.3 躯体症状检出率在空气质量水平地区上的差异 | 第37-40页 |
4.3.4 心理症状在性别上的差异 | 第40-41页 |
4.3.5 心理症状在空气质量水平地区上的差异 | 第41-42页 |
4.3.6 空气感知偏差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差异 | 第42-43页 |
4.3.7 躯体症状检出率在不同空气质量感知偏差类型上的差异 | 第43-45页 |
4.3.8 心理症状在不同空气质量感知偏差类型上的差异 | 第45-47页 |
4.3.9 空气质量感知偏差与心理症状的回归分析 | 第47-48页 |
4.3.10 躯体症状与心理症状的相关分析 | 第48-51页 |
4.4 研究小结 | 第51-55页 |
5 研究二雾霾天与非雾霾天心理健康的比较 | 第55-77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55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55-57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55-56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56-57页 |
5.2.4 数据处理 | 第5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7-73页 |
5.3.1 各量表间相关和共同方法偏差 | 第57-59页 |
5.3.2 大学生心理症状、压力知觉和正性负性情绪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差异 | 第59-60页 |
5.3.3 大学生心理症状在非雾霾天与雾霾天的差异 | 第60页 |
5.3.4 大学生压力知觉在非雾霾天与雾霾天的差异 | 第60页 |
5.3.5 大学生正性负性情绪在非雾霾天与雾霾天的差异 | 第60-61页 |
5.3.6 大学生非雾霾天与雾霾天心理症状的变化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差异 | 第61-62页 |
5.3.7 大学生非雾霾天与雾霾天心理症状及其变化在不同空气质量感知偏差类型上的差异 | 第62-65页 |
5.3.8 大学生非雾霾天与雾霾天压力知觉的变化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差异 | 第65-66页 |
5.3.9 大学生非雾霾天与雾霾天压力知觉及其变化在不同空气质量感知偏差类型上的差异 | 第66-68页 |
5.3.10 大学生非雾霾天与雾霾天正性负性情绪的变化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差异 | 第68-69页 |
5.3.11 大学生非雾霾天与雾霾天正性负性情绪及其变化在不同空气质量感知偏差类型上的差异 | 第69-71页 |
5.3.12 空气污染对情绪的影响机制 | 第71-73页 |
5.4 研究小结 | 第73-77页 |
6 研究三空气污染视觉刺激对内隐情绪影响的实验 | 第77-86页 |
6.1 实验目的 | 第77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77-81页 |
6.2.1 实验对象 | 第77-78页 |
6.2.2 实验工具 | 第78页 |
6.2.3 实验材料 | 第78-80页 |
6.2.4 实施设计和程序 | 第80-81页 |
6.2.5 数据处理 | 第81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81-84页 |
6.3.1 情绪词的平均反应时在性别上的差异 | 第81-82页 |
6.3.2 情绪词的平均反应时在空气污染视觉刺激组别上的差异 | 第82-83页 |
6.3.3 空气污染视觉刺激组别和性别的交互效应 | 第83-84页 |
6.3.4 空气污染视觉刺激组别和性别的简单效应分析 | 第84页 |
6.4 研究小结 | 第84-86页 |
7 总讨论 | 第86-91页 |
7.1 本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结果 | 第86-89页 |
7.1.1 不同空气质量水平地区居民身心健康的比较 | 第86-87页 |
7.1.2 雾霾天与非雾霾天心理健康的比较 | 第87-88页 |
7.1.3 空气污染视觉刺激对内隐情绪影响的实验 | 第88-89页 |
7.2 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 第89-91页 |
7.2.1 本研究的创新与贡献 | 第89页 |
7.2.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89-91页 |
8 总结论 | 第9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102-103页 |
附录 | 第103-113页 |
后记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