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600MPa钢筋的特点及高强钢筋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600MPa钢筋的特点 | 第10页 |
1.2.2 高强钢筋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高强钢筋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4 600 MPa钢筋在工程应用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 第12-13页 |
1.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 第13-14页 |
1.3.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试验设计 | 第17-27页 |
2.1 试验梁的设计 | 第17-19页 |
2.2 试验梁的制作 | 第19-21页 |
2.3 材料力学性能 | 第21-23页 |
2.3.1 预应力钢绞线性能 | 第21页 |
2.3.2 混凝土性能 | 第21-22页 |
2.3.3 非预应力筋性能 | 第22-23页 |
2.4 试验方案 | 第23-24页 |
2.4.1 加载装置 | 第23-24页 |
2.4.2 加载步骤 | 第24页 |
2.4.3 承载力的确定 | 第24页 |
2.5 试验梁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 第24-27页 |
第三章 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试验结果分析 | 第27-43页 |
3.1 试验现象及试验梁挠度变化 | 第27-33页 |
3.1.1 试验现象 | 第27-30页 |
3.1.2 试验梁裂缝分布 | 第30-31页 |
3.1.3 试验梁挠度变化 | 第31-33页 |
3.2 600MPa非预应力筋、混凝土的应变及预应力钢绞线的应力 | 第33-38页 |
3.2.1 600MPa非预应力钢筋应变 | 第33-34页 |
3.2.2 混凝土应变 | 第34-36页 |
3.2.3 预应力钢绞线的应力 | 第36-38页 |
3.3 预应力损失分析 | 第38-41页 |
3.3.1 预应力损失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第38页 |
3.3.2 预应力损失计算 | 第38-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研究 | 第43-55页 |
4.1 600MPa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抗裂性能分析 | 第43-44页 |
4.2 600MPa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分析 | 第44-47页 |
4.3 600MPa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分析 | 第47-48页 |
4.4 600MPa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挠度分析 | 第48-51页 |
4.4.1 试验梁反拱值计算 | 第48-50页 |
4.4.2 试验梁在使用阶段短期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分析 | 第50-51页 |
4.5 600MPa钢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延性分析 | 第51-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第五章 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有限元分析 | 第55-69页 |
5.1 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5-63页 |
5.1.1 基本假定 | 第55页 |
5.1.2 材料本构模型 | 第55-59页 |
5.1.3 材料单元的选取 | 第59-60页 |
5.1.4 部件的装配与约束关系 | 第60-61页 |
5.1.5 分析步与输出数据 | 第61页 |
5.1.6 荷载施加与边界条件 | 第61-62页 |
5.1.7 网格的划分 | 第62-63页 |
5.1.8 求解与后处理 | 第63页 |
5.2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63-68页 |
5.2.1 应力云图分析 | 第63-66页 |
5.2.2 荷载—挠度曲线对比 | 第66-67页 |
5.2.3 开裂弯矩和极限弯矩 | 第67-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