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路线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4.2 案例分析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5-29页 |
2.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 第15-19页 |
2.1.1 国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 第15-17页 |
2.1.2 国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 第17-18页 |
2.1.3 本文研究的重大突发事件 | 第18-19页 |
2.2 公众安全感研究 | 第19-22页 |
2.2.1 安全感 | 第19页 |
2.2.2 公众安全感 | 第19-21页 |
2.2.3 本研究中的公众安全感 | 第21-22页 |
2.3 公众安全感营造的研究 | 第22-24页 |
2.3.1 国外对公众安全感营造的研究 | 第22-23页 |
2.3.2 国内对公众安全感营造的研究 | 第23页 |
2.3.3 本文研究的公众安全感营造机制 | 第23-24页 |
2.4 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2.4.1 风险感知理论 | 第24-25页 |
2.4.2 风险沟通理论 | 第25-27页 |
2.4.3 信任理论 | 第27-28页 |
2.4.4 协同治理理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我国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安全感营造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29-36页 |
3.1 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安全感营造的必要性 | 第29-32页 |
3.1.1 为明确解释公众危机心理的复杂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 第29-30页 |
3.1.2 为科学调控公众危机心理提供实证依据 | 第30-31页 |
3.1.3 为建立完善危机应对体系提供对策支持 | 第31-32页 |
3.2 我国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安全感营造的经典案例分析 | 第32-34页 |
3.2.1“抢购碘盐”案例背景 | 第32-33页 |
3.2.2 案例分析 | 第33-34页 |
3.3 我国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安全感营造机制的问题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国外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安全感营造机制的借鉴 | 第36-44页 |
4.1 国外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安全感营造的经典案例分析 | 第36-38页 |
4.1.1“波士顿爆炸案”案例背景 | 第36-37页 |
4.1.2 案例分析 | 第37-38页 |
4.2 国外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安全感的营造机制 | 第38-42页 |
4.2.1 美国——公众平等参与的风险沟通 | 第38-40页 |
4.2.2 日本——全民参与的危机应对 | 第40-42页 |
4.3 国外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安全感营造机制的启示 | 第42-44页 |
第五章 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安全感的营造体系构建 | 第44-55页 |
5.1 营造理论在公众安全感中的适用性分析 | 第44-45页 |
5.2 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安全感营造体系的模型 | 第45-48页 |
5.2.1 公众安全感的演变机理 | 第45页 |
5.2.2 突发事件公众心理安全感影响模型 | 第45-47页 |
5.2.3 公众安全感营造体系的模型构建 | 第47-48页 |
5.3 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安全感营造体系的各子系统构建 | 第48-52页 |
5.3.1 安全感影响识别系统 | 第48-50页 |
5.3.2 拟态环境建构系统 | 第50-51页 |
5.3.3 营造效果评估系统 | 第51-52页 |
5.4 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安全感营造体系各子系统主体协同治理分析 | 第52-54页 |
5.4.1 公众安全感营造体系各子系统主体分析 | 第52-53页 |
5.4.2 政府之间协同治理分析 | 第53页 |
5.4.3 政府与媒体之间协同治理分析 | 第53页 |
5.4.4 政府与公众、社会团体之间协同治理分析 | 第53-54页 |
5.4.5 公众与社会团体之间协同治理分析 | 第54页 |
5.5 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安全感营造体系运行的机制需求 | 第54-55页 |
第六章 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安全感的营造机制研究 | 第55-64页 |
6.1 影响识别机制 | 第55-56页 |
6.1.1 不同类型事件中公众安全感受影响程度 | 第55页 |
6.1.2 同一类型事件中易敏人群的识别 | 第55-56页 |
6.2 措施配置机制 | 第56-58页 |
6.2.1 确定控制感、生活安全感、归属感的交互关系 | 第56-57页 |
6.2.2 确定控制感、生活安全感、归属感对公众安全感的不同诉求点 | 第57-58页 |
6.2.3 不同营造措施的不同配置组合 | 第58页 |
6.3 信息沟通机制 | 第58-60页 |
6.3.1 提高政府在信息沟通中的“领头人”作用 | 第58-59页 |
6.3.2 规范媒体在信息沟通中的“发言人”作用 | 第59页 |
6.3.3 发扬社会群体在信息沟通中“牵线人”的作用 | 第59-60页 |
6.3.4 做好个人在信息沟通中“知情人”的作用 | 第60页 |
6.4 信任维护机制 | 第60-64页 |
6.4.1 信任维护机制的建立是营造公众安全感的基础 | 第60-61页 |
6.4.2 信任维护机制的建立 | 第61-62页 |
6.4.3 信任违背约束机制和违背后应急修复机制的建立 | 第62-64页 |
第七章 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安全感营造对策研究 | 第64-73页 |
7.1 明确行动规划,加强政府指导 | 第64-65页 |
7.1.1 站在公众立场,倾听公众内心 | 第64页 |
7.1.2 建立无扭曲沟通,营造平等对话 | 第64-65页 |
7.1.3 弘扬参与文化,加强地方政府功能 | 第65页 |
7.2 规范传播途径,强化媒体宣传 | 第65-68页 |
7.2.1 完善信息传播议程,确保信息传递及时 | 第66-67页 |
7.2.2 健全信息公开措施,确保信息传递充分 | 第67页 |
7.2.3 强化信息核准措施,确保信息传递准确 | 第67-68页 |
7.2.4 营造失实信息的控制和修正措施 | 第68页 |
7.3 培养应对意识,增强公众安全感 | 第68-70页 |
7.3.1 学习危机常识,提高应对技巧 | 第69页 |
7.3.2 提升自身素质,保持理性行为 | 第69-70页 |
7.4 建立信任机制,促进社会沟通 | 第70-73页 |
7.4.1 依靠公共组织,动员社会力量 | 第70-71页 |
7.4.2 规范网络平台,强化线上力量 | 第71页 |
7.4.3 引入专业服务,凝聚志愿力量 | 第71-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