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1.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1.2.2.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价 | 第16-17页 |
1.3 理论依据 | 第17-18页 |
1.3.1 公共服务民营化 | 第17页 |
1.3.2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的思路 | 第18-19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非法营运情况和成都市龙泉驿区处置“10.27”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案例的典型性 | 第20-28页 |
2.1 我国非法营运现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20-22页 |
2.1.1 我国非法营运现象的发展过程 | 第20页 |
2.1.2 我国非法营运现象的现状 | 第20-21页 |
2.1.3 我国处置非法营运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 第21-22页 |
2.2 我国处置非法营运现象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 第22-25页 |
2.2.1 处置非法营运的法律法规不适不细 | 第22-23页 |
2.2.2 处置非法营运的主体多、责任难落实 | 第23页 |
2.2.3 处置非法营运多有运动式执法、政策的连续性不强 | 第23-24页 |
2.2.4 处置非法营运的行政成本不断增加 | 第24页 |
2.2.5 非法营运的方式多、数量大、违法成本低、处置后易反复 | 第24-25页 |
2.3 龙泉驿区处置“10.27”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案例的典型性 | 第25-28页 |
2.3.1 龙泉驿区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主要特点 | 第25页 |
2.3.2 龙泉驿区处置“10.27”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未取得明显成效 | 第25-26页 |
2.3.3 龙泉驿区处置“10.27”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成都市龙泉驿区处置“10.27”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案例描述 | 第28-35页 |
3.1 龙泉驿区“10.27”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事件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 第28-30页 |
3.1.1 龙泉驿区“10.27”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事件的背景 | 第28页 |
3.1.2 龙泉驿区“10.27”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事件的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3.1.3 龙泉驿区“10.27”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事件的社会影响 | 第29-30页 |
3.2 龙泉驿区处置“10.27”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过程 | 第30-31页 |
3.2.1 龙泉驿区处置“10.27”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决策目标 | 第30页 |
3.2.2 龙泉驿区处置“10.27”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具体措施 | 第30-31页 |
3.2.3 龙泉驿区处置“10.27”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实际效果 | 第31页 |
3.3 龙泉驿区处置“10.27”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经验与教训 | 第31-35页 |
3.3.1 龙泉驿区处置“10.27”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有益经验 | 第31-32页 |
3.3.2 龙泉驿区处置“10.27”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重要教训 | 第32-35页 |
3.3.2.1 不解决体制机制等自身问题难以有效治理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 | 第32页 |
3.3.2.2 不勇于打破既有利益分配格局难有效治理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 | 第32-33页 |
3.3.2.3 不解决市场供需的主要矛盾难以有效治理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 | 第33页 |
3.3.2.4 不具备高瞻远瞩的长远眼光难以有效治理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成都市龙泉驿区处置“10.27”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中的供需矛盾分析 | 第35-41页 |
4.1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中的群众出行需求分析 | 第35-36页 |
4.1.1 龙泉驿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未重视城市化率提高的影响 | 第35-36页 |
4.1.2 龙泉驿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未解决群众出行激增的需要 | 第36页 |
4.2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中的公共交通供给分析 | 第36-38页 |
4.2.1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未切实配足公交车 | 第36-37页 |
4.2.2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未切实配足出租车 | 第37-38页 |
4.3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中供需矛盾的目标分析 | 第38-39页 |
4.3.1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中供需矛盾的目标不科学 | 第38-39页 |
4.3.2 龙泉驿区对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新方式认识不到位 | 第39页 |
4.4 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中的供需矛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第39-41页 |
4.4.1 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中的供需矛盾存在的问题 | 第39页 |
4.4.2 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中的供需矛盾的改进建议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成都市龙泉驿区处置“10.27”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中的经济利益分析 | 第41-48页 |
5.1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中的财政投入与收入情况分析 | 第41-43页 |
5.1.1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财政投入不足 | 第41-42页 |
5.1.2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未增加相应“收入” | 第42-43页 |
5.2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者和上游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分析 | 第43-45页 |
5.2.1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者利益不到位 | 第43页 |
5.2.2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生产、改装、销售者利益不到位 | 第43-45页 |
5.3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未合理调整其他有关各方利益的分析 | 第45-47页 |
5.3.1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未动摇政府既有利益 | 第45页 |
5.3.2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未有效改善合法运营者利益 | 第45-46页 |
5.3.3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未有效提高和保护乘客利益 | 第46-47页 |
5.4 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中的经济利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第47-48页 |
5.4.1 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中的经济利益存在的问题 | 第47页 |
5.4.2 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中的经济利益的改进建议 | 第47-48页 |
第六章 成都市龙泉驿区处置“10.27”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中的体制机制分析 | 第48-57页 |
6.1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现有依据分析 | 第48-50页 |
6.1.1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依据不详实 | 第48-49页 |
6.1.2 龙泉驿区未积极构建或细化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依据 | 第49-50页 |
6.2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体制情况分析 | 第50-54页 |
6.2.1 龙泉驿区预警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体制未建立 | 第50-51页 |
6.2.2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主体不明确 | 第51-52页 |
6.2.3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责任不清晰 | 第52-54页 |
6.3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机制情况分析 | 第54-56页 |
6.3.1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运行机制不顺畅 | 第54页 |
6.3.2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 第54-55页 |
6.3.3 龙泉驿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反馈机制未建立 | 第55-56页 |
6.4 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第56-57页 |
6.4.1 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中的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56页 |
6.4.2 改进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中的体制机制的建议 | 第56-57页 |
第七章 成都市龙泉驿区处置“10.27”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案例的启示 | 第57-63页 |
7.1 理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的体制机制,提高处置成效 | 第57-58页 |
7.1.1 科学设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管理机构,确保措施连续性 | 第57页 |
7.1.2 加强处置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结果考核,确保权责一致 | 第57-58页 |
7.2 切实处置电动三轮车相关方的非法利益,提升出租车等合法方利益 | 第58-61页 |
7.2.1 落实处置措施,切实处置电动三轮车相关方的非法利益 | 第58页 |
7.2.2 改革出租车管理制度,增加其合法利益 | 第58-61页 |
7.2.2.1 逐步放开出租车管制、加强合法竞争 | 第58-59页 |
7.2.2.2 优化出租车管制内容、提供优质服务 | 第59-60页 |
7.2.2.3 实行预约出租车制度、顺应科技发展 | 第60页 |
7.2.2.4 加快“专车”服务研究、指明发展路径 | 第60-61页 |
7.3 加强公共交通供给,压缩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空间 | 第61-63页 |
7.3.1 预判城市化水平,超前规划公共交通 | 第61-62页 |
7.3.2 发展社区公交、公共自行车等多种公共交通供给方式 | 第62-63页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3-66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8.2 研究的不足 | 第64页 |
8.3 研究的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