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
页 |
Abstract | 第5-12
页 |
导论 | 第12-16
页 |
一、研究背景以及问题的提出 | 第12-13
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
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
页 |
四、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4
页 |
五、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14-16
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2
页 |
第一节 市场失灵与公共利益监管理论 | 第16-18
页 |
一、金融市场的自然垄断 | 第16-17
页 |
二、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效应 | 第17
页 |
三、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 第17-18
页 |
第二节 法律不完备监管理论 | 第18-19
页 |
第三节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金融监管模式演变的解释 | 第19-20
页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2
页 |
第二章 我国金融监管概述 | 第22-27
页 |
第一节 金融监管模式概述 | 第22-24
页 |
一、金融监管模式的定义 | 第22
页 |
二、金融监管模式的分类 | 第22-24
页 |
第二节 我国金融监管的历史沿革 | 第24-27
页 |
一、计划经济时期(1948 年—1979 年) | 第24-25
页 |
二、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时期(1979 年—1992 年) | 第25
页 |
三、现行分业监管模式的建立及完善(1992 年—至今) | 第25-27
页 |
第三章 国外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 | 第27-37
页 |
第一节 金融监管模式选择的国际比较 | 第28-33
页 |
一、德国:混业经营基础上的分业监管到统一监管 | 第28-30
页 |
二、英国:混业经营基础上的统一监管模式 | 第30-32
页 |
三、美国:混业经营基础上的中间模式——伞式监管模式 | 第32-33
页 |
第二节 国外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对我国的借鉴 | 第33-37
页 |
一、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要符合本国的国情 | 第33-34
页 |
二、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与其经营模式高度相关 | 第34
页 |
三、以金融立法来确立并巩固新的金融监管模式 | 第34-35
页 |
四、强调监管当局之间、监管当局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 第35
页 |
五、重视行业自律的作用 | 第35-37
页 |
第四章 统一监管是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必然选择 | 第37-49
页 |
第一节 全面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37-44
页 |
一、分业经营抑制行业间的竞争 | 第37
页 |
二、我国政府在法律政策上对经营管制的不断调整和松动 | 第37-39
页 |
三、综合经营实践的不断发展 | 第39-42
页 |
四、混业经营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 第42-43
页 |
五、分业经营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 第43
页 |
六、电子、通讯和网络科技的发展为混业经营创造条件 | 第43-44
页 |
第二节 现行分业监管的弊端 | 第44-45
页 |
一、容易出现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 | 第44
页 |
二、各监管主体之间沟通协调难度大 | 第44
页 |
三、分业监管阻碍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 第44-45
页 |
四、分业监管无法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 | 第45
页 |
第三节 统一监管模式较分业监管模式更有效——模型分析 | 第45-49
页 |
一、模型假定 | 第45-46
页 |
二、监管向量分析 | 第46-47
页 |
三、金融监管收益的度量 | 第47-48
页 |
四、监管成本比较 | 第48
页 |
五、模型的分析结论 | 第48-49
页 |
第五章 对建立全国统一监管模式的政策建议 | 第49-58
页 |
第一节 现阶段应采取的准备措施 | 第49-56
页 |
一、完善现行分业监管模式 | 第49-52
页 |
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现金融机构内部自律 | 第52-54
页 |
三、健全金融行业自律制度,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 | 第54
页 |
四、加强金融法律法规建设 | 第54-56
页 |
五、加强金融队伍建设,培养综合监管人才 | 第56
页 |
第二节 建立未来统一监管模式的构想 | 第56-58
页 |
结论 | 第58-59
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
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