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2-14页 |
一、ISO26000标准的前瞻性和可行性 | 第12页 |
二、社会环境问题的严峻,需要充分发挥校园环境教育与管理的作用 | 第12-13页 |
三、校园环境管理是优化育人环境、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 第13页 |
四、中小学环境教育尤其需要与环境管理相结合 | 第13-14页 |
五、笔者的研究方向与学术兴趣 | 第14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一、ISO26000标准的目的 | 第14-15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5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5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一、国外有关学校环境管理的研究 | 第15-17页 |
二、国内有关学校环境管理的研究 | 第17-18页 |
三、中小学环境教育与中小学环境管理 | 第18-19页 |
四、ISO26000标准与中小学环境管理 | 第19-20页 |
五、对ISO族标准中的9000和 26000 引入学校管理的担忧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一、文献法 | 第21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21-22页 |
三、访谈法 | 第22页 |
四、观察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基本理论概述 | 第23-30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一、ISO26000标准 | 第23页 |
二、环境管理 | 第23页 |
三、中学校园环境 | 第23-24页 |
四、中学校园环境管理 | 第24页 |
五、中学校园环境管理与中学环境教育 | 第24页 |
六、中学校园环境管理与社会责任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一、国家关于中小学环境管理的政策与法规依据 | 第25-26页 |
二、ISO26000标准 | 第26-28页 |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 | 第28页 |
四、环境伦理学 | 第28页 |
五、管理学和教育学中有关环境管理与环境教育的观点 | 第28-30页 |
第三章 ISO26000标准与中学校园环境管理 | 第30-39页 |
第一节 ISO26000标准与环境管理 | 第30-35页 |
一、ISO26000标准的环境主题指南 | 第30页 |
二、ISO26000标准的环境议题内容 | 第30-33页 |
三、ISO26000标准与ISO14001标准 | 第33-35页 |
第二节 ISO26000标准引入中学校园环境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35-37页 |
一、ISO26000标准引入中学校园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 第35-36页 |
二、ISO26000标准引入中学校园环境管理的可行性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引入ISO26000标准的中学校园环境管理具体内容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基于ISO26000标准的中学校园环境管理调查研究——以云南某中学、上海某中学为例 | 第39-87页 |
第一节 调查研究基本情况概述 | 第39-44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39页 |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39页 |
三、云南某中学、上海某中学基本情况简介 | 第39-42页 |
四、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42-44页 |
五、访谈提纲的设计与访谈记录 | 第44页 |
第二节 云南某中学、上海某中学校园环境管理情况调查研究 | 第44-87页 |
一、两所中学基本情况显示 | 第44-45页 |
二、两所中学校园环境管理情况数据显示 | 第45-59页 |
三、问卷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四、两所中学校园环境管理情况的访谈与记录 | 第62-87页 |
第五章 基于ISO26000标准,加强中学校园环境管理 | 第87-100页 |
第一节 基于ISO26000标准,加强中学校园环境管理的建议 | 第87-93页 |
一、基于ISO26000标准,落实环境政策 | 第87-88页 |
二、基于ISO26000标准,改进污染防治 | 第88-90页 |
三、基于ISO26000标准,加强资源管理 | 第90-91页 |
四、基于ISO26000标准,美化校园生态 | 第91页 |
五、基于ISO26000标准,保障安全卫生 | 第91-93页 |
第二节 基于ISO26000标准,加强中学校园环境管理的后续思考 | 第93-100页 |
一、基于ISO26000标准,确定规范的中学校园环境管理原则 | 第93-95页 |
二、基于ISO26000标准,制定规范的中学校园环境管理内容 | 第95-96页 |
三、基于ISO26000标准, 建立规范的中学校园环境管理体系 | 第96-10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一、结论 | 第100-101页 |
二、展望 | 第101页 |
三、后续研究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附录 | 第108-115页 |
附录A | 第108-112页 |
附录B | 第112-113页 |
附录C | 第113-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