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7-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7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 | 第8-10页 |
二、关于“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 | 第10-11页 |
三、当前研究状况述评 | 第1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1-1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二、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理论 | 第13-22页 |
第一节 “微时代"的界定与时代特征 | 第13-15页 |
一、“微时代”的界定 | 第13-14页 |
二、“微时代”的主要特征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与基本构成条件 | 第15-17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构成条件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 | 第17-19页 |
一、承载功能 | 第17-18页 |
二、传导功能 | 第18页 |
三、教化功能 | 第18-19页 |
四、蕴含功能 | 第19页 |
第四节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形式 | 第19-22页 |
一、以移动终端为代表的传媒载体 | 第19-20页 |
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载体 | 第20-21页 |
三、以微公益为代表的活动载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应用现状 | 第22-28页 |
第一节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用现状分析 | 第22-25页 |
一、手机成为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 第22-23页 |
二、微博发展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 | 第23-24页 |
三、微公益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 | 第24-25页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用滞后于大学生的需求 | 第25页 |
第二节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用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28页 |
一、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 第25-26页 |
二、大学生社会心理状况的复杂性 | 第26-27页 |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滞后性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载体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28-34页 |
第一节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载体创新面临的机遇 | 第28-30页 |
一、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28页 |
二、更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 第28-29页 |
三、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性 | 第29页 |
四、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载体创新面临的挑战 | 第30-34页 |
一、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 第30-31页 |
二、冲击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 第31-32页 |
三、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第32页 |
四、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 第32-34页 |
第五章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 | 第34-45页 |
第一节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与创新的原则 | 第34-38页 |
一、党性原则 | 第34-35页 |
二、以人为本原则 | 第35页 |
三、实践性原则 | 第35-36页 |
四、可控性原则 | 第36页 |
五、法治性原则 | 第36-37页 |
六、继承与发展相统一原则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与创新对策研究 | 第38-45页 |
一、优化课堂教学载体,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 第38-39页 |
二、优化传媒载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空间 | 第39-40页 |
三、优化网络载体,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 第40-42页 |
四、优化活动载体,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