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25页 |
· 稻瘟病菌及其生活史 | 第11-12页 |
· 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 | 第12-14页 |
· 基因对基因系统 | 第12-13页 |
· 稻瘟病菌与水稻的互作模式及遗传机理 | 第13-14页 |
·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 稻瘟病菌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对基因”系统的生化基础 | 第14-15页 |
· 有性杂交及无毒基因的克隆 | 第15-17页 |
·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变异研究 | 第17-21页 |
· 无毒基因AvrPi9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6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28页 |
· 供试稻瘟病菌菌株 | 第25页 |
· 供试水稻品种 | 第25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25-27页 |
· 化学试剂及实验材料 | 第27页 |
·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7页 |
· 基因组序列及其引物 | 第27-28页 |
·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36页 |
· 稻瘟病菌单孢的分离及保存 | 第28-29页 |
· 水稻育苗栽培 | 第29页 |
·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及接种 | 第29-30页 |
· 分级标准及病情调查 | 第30-31页 |
· 稻瘟病菌总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31-32页 |
·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9的扩增检测 | 第32页 |
· 稻瘟病菌AvrPi9相关片段的扩增测序 | 第32-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8页 |
· 无毒基因AvrPi9在云南省两个病圃菌株中存在频率及变化 | 第36-37页 |
· 两个病圃病原菌连续三年对24个单基因系品种致病性分析 | 第37-39页 |
· 两个病圃菌株连续三年间毒力变化 | 第39-40页 |
· 20个抗瘟基因联合强致病系数(VAC)和联合抗病系数(RAC) | 第40-42页 |
· PCR 扩增检测两个病圃中稻瘟病菌 Avr Pi9 基因频率 | 第42-43页 |
· 接种测试与扩增检测无毒基因AvrPi9存在频率结果对比 | 第43-44页 |
· Easy Taq扩增菌株中无毒基因AvrPi9的CDS区域序列 | 第44页 |
· 特异菌株的二次接种致病性检测 | 第44-45页 |
· Pfu扩增无毒基因AvrPi9的CDS区域测序序列比对 | 第45-46页 |
· 菌株 2T-49的CDS编码区域上游序列扩增测序比对 | 第46-48页 |
4 讨论 | 第48-53页 |
· 菌株采集地对评价云南病原菌无毒基因AvrPi9占有频率的影响 | 第48页 |
· 云南省菌株AvrPi9综合占有频率及动态变化评估 | 第48-49页 |
· 以基因Pi9为水主的水稻抗病基因在云南利用价值及综合布局 | 第49-51页 |
· 接种测试与分子检测在无毒基因研究中的联系 | 第51-52页 |
· 无毒基因AvrPi9变异初步探索及其作用机制 | 第52-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 两个病圃区域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9存在频率及动态变化 | 第53页 |
· 云南省两个病圃菌株对抗瘟基因毒力及动态变化 | 第53页 |
· 抗性基因Pi9在云南的前景及其联合应用价值 | 第53页 |
· 云南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 Pi9变异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