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孜新龙地区拉日马藏寨传统建筑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2.1 国外研究成果 | 第14页 | 1.2.2 港澳台地区藏区研究成果 | 第14-15页 | 1.2.3 大陆地区研究成果 | 第15-21页 | 1.2.4 四川藏区传统建筑研究思考 | 第21-22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目的 | 第22-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3.2 课题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1.4.1 相应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拉日马乡自然与文化背景 | 第25-42页 | 2.1 自然地理环境 | 第25-32页 | 2.1.1 地理地貌 | 第25-27页 | 2.1.2 平缓临水,线性发展—择址布局 | 第27-28页 | 2.1.3 气候资源 | 第28-29页 | 2.1.4 环山面水,冬暖夏爽—建筑朝向与单体 | 第29-30页 | 2.1.5 区域交通与人文资源 | 第30-31页 | 2.1.6 汉藏交融—技术与物质交流 | 第31-32页 | 2.2 人文背景综述 | 第32-39页 | 2.2.1 建置 | 第32-35页 | 2.2.2 族源探究 | 第35-37页 | 2.2.3 域内民俗与宗教文化 | 第37-38页 | 2.2.4 生产与生活方式 | 第38-39页 | 2.3 人文背景对藏寨建筑的影响 | 第39-41页 | 2.3.1 水草茂盛,下仓上住—选址与功能 | 第39页 | 2.3.2 藏族建筑文化综述 | 第39-40页 | 2.3.3 绝对中心—寺庙,宗教信仰的承载物 | 第40-41页 | 2.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拉日马藏寨聚落空间形态 | 第42-69页 | 3.1 以寺为主,辐射扩展—藏寨择址与布局发展 | 第42-47页 | 3.1.1 藏寨择址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3.1.2 布局发展 | 第43-45页 | 3.1.3 形成原因 | 第45-47页 | 3.2 藏寨聚落组成要素 | 第47-57页 | 3.2.1 建筑物 | 第47-51页 | 3.2.2 景观环境 | 第51-52页 | 3.2.3 构筑物 | 第52-55页 | 3.2.4 居民组成现状 | 第55-56页 | 3.2.5 聚落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56-57页 | 3.3 藏寨聚落空间形态要素规律 | 第57-69页 | 3.3.1 聚落空间实例 | 第57-59页 | 3.3.2 平面布局类型 | 第59-61页 | 3.3.3 空间形态演变 | 第61-63页 | 3.3.4 景观视觉体验 | 第63-64页 | 3.3.5 街道界面与巷道空间 | 第64-66页 | 3.3.6 节点空间 | 第66-69页 | 3.4 小结 | 第69页 | 第四章 藏寨建筑特征及成因 | 第69-127页 | 4.1 藏寨公共建筑实例 | 第69-78页 | 4.1.1 扎宗寺 | 第69-74页 | 4.1.2 转经房与长廊 | 第74-78页 | 4.2 公共建筑特征 | 第78-85页 | 4.2.1 纯粹而规则-功能与平面形态 | 第78-80页 | 4.2.2 丰富而传统-空间结构 | 第80-82页 | 4.2.3 化零为整-立面形态 | 第82-83页 | 4.2.4 大巧若拙-建筑装饰与颜色 | 第83-85页 | 4.3 藏寨民居实例 | 第85-104页 | 4.3.1 1 区2号宅 | 第85-89页 | 4.3.2 1 区32号宅 | 第89-93页 | 4.3.3 1 区46号宅 | 第93-96页 | 4.3.4 2 区20号宅 | 第96-101页 | 4.3.5 2 区27号宅 | 第101-104页 | 4.4 民居建筑特征与成因分析 | 第104-126页 | 4.4.1 平面功能 | 第104-109页 | 4.4.2 空间形态 | 第109-112页 | 4.4.3 结构构造特点 | 第112-116页 | 4.4.4 形体立面风格 | 第116-118页 | 4.4.5 建筑装饰与颜色 | 第118-124页 | 4.4.6 石板屋顶 | 第124-126页 | 4.5 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五章 拉日马藏寨的保护思考 | 第127-142页 | 5.1 拉日马藏寨现存问题 | 第127-132页 | 5.1.1 居民使用现状及问题 | 第127-129页 | 5.1.2 藏寨建筑环境现状及问题 | 第129-131页 | 5.1.3 发展规划现状及问题 | 第131-132页 | 5.2 拉日马藏寨保护发展思考 | 第132-142页 | 5.2.1 价值认定 | 第132-133页 | 5.2.2 应时而生—藏寨的重新定位 | 第133-134页 | 5.2.3 激发活力—功能片区的重新划分与整合 | 第134-135页 | 5.2.4 肌理延续—道路交通的重生 | 第135-136页 | 5.2.5 维持生命力—聚落的整体保护修缮 | 第136-139页 | 5.2.6 更新再生—建筑的重新定义与适应性改造 | 第139-140页 | 5.2.7 长久发展—管理及后续保证制度的建立 | 第140-142页 | 5.3 小结 | 第142页 | 结论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4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48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