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一、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二、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三、国内外城市更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 第21-23页 | 一、研究视角创新 | 第22页 | 二、研究理论创新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城市更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32页 | 第一节 城市更新理论 | 第23-27页 | 一、城市更新的内涵 | 第23-24页 | 二、西方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 | 第24-26页 | 三、我国城市更新的研究与发展 | 第26-27页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 | 第27-30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 第27-28页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理论 | 第28-30页 | 第三节 城市更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的相关理论 | 第30-32页 | 一、城市有机更新理论 | 第30-31页 | 二、耦合理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城市更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研究 | 第32-44页 | 第一节 城市更新背景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 第32-34页 | 一、城市更新的机遇与挑战 | 第32-33页 |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城市更新的要求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城市更新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社会基础不断削弱 | 第34页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空间载体逐渐丧失 | 第34-35页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足 | 第35页 | 第三节 城市更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机理 | 第35-40页 | 一、城市更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 第36-37页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城市更新的促进 | 第37-40页 | 三、城市更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统一 | 第40页 | 第四节 国内外城市更新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 第40-44页 | 一、威尼斯——传统手工业引领城市复兴 | 第41页 | 二、金泽——手工技艺驱动城市转型 | 第41-42页 | 三、三坊七巷——非遗激活历史文化街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城市更新背景下江欣苑社区的“社区模式’ | 第44-52页 | 第一节 城市更新中的江欣苑 | 第44-45页 | 一、江欣苑社区的地理区位 | 第44页 | 二、江欣苑社区的社区结构 | 第44-45页 | 三、江欣苑社区的文化传承 | 第45页 | 第二节 江欣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区模式” | 第45-49页 | 一、“社区模式”的内涵 | 第45-47页 | 二、“社区模式”的特征 | 第47-49页 | 第三节 江欣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与障碍 | 第49-52页 | 一、主要优势分析 | 第50-51页 | 二、主要障碍分析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城市更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互动发展对策建议 | 第52-58页 | 第一节 维护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延续传统文化氛围 | 第52-53页 | 一、建立非遗与居民的强联系 | 第52页 | 二、延续非遗保护与传承氛围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搭建“非遗”传承空间平台,促进资源活化利用 | 第53-54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遗产结合 | 第53页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结合 | 第53-54页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结合 | 第54页 | 第三节 “非遗”渗入城市更新进程,涵养城市文化脉络 | 第54-55页 | 一、更新采用非遗符号作为城市意象 | 第54-55页 | 二、更新利用非遗精神培养文化自信 | 第55页 | 第四节 民众增强文化心理认同,建构和谐互动机制 | 第55-56页 | 一、非遗增强居民文化认同 | 第55页 | 二、非遗促进城市文化再造 | 第55-56页 | 第五节 政府强化双向作用意识,推动二者协调发展 | 第56-58页 | 一、政府重视非遗延续 | 第56页 | 二、政府推动更新有序 | 第56页 | 三、政府明确双向作用 | 第56-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与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