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前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内外体育课堂互动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外体育非言语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4.1 体育课堂互动概念 | 第14-15页 |
1.4.2 体育非言语行为概念 | 第15页 |
1.5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1.5.1 教育学—师生交往理论 | 第15-16页 |
1.5.2 社会学—符号互动理论 | 第16页 |
1.5.3 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17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7-21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2.2.2 观察记录法 | 第17-19页 |
2.2.3 特尔斐法 | 第19-20页 |
2.2.4 逻辑归纳法 | 第20页 |
2.2.5 数理统计法 | 第20-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56页 |
3.1 中学体育课堂互动中师生非言语行为的动作表现形式 | 第21-23页 |
3.1.1 体育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动作类型及表现形式 | 第21-22页 |
3.1.2 学生非言语行为的动作表现形式 | 第22-23页 |
3.2 中学体育课堂互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分析 | 第23-34页 |
3.2.1 中学体育教师非言语动作类型的状况 | 第23-25页 |
3.2.2 不同课型中学体育课堂互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差异比较 | 第25-27页 |
3.2.3 不同年级中学体育课堂互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差异比较 | 第27-29页 |
3.2.4 不同年龄中学体育课堂互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差异比较 | 第29-31页 |
3.2.5 不同教学内容中学体育课堂互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差异比较 | 第31-33页 |
3.2.6 不同性别中学体育课堂互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差异比较 | 第33-34页 |
3.3 中学体育课堂互动中学生非言语行为的分析 | 第34-42页 |
3.3.1 不同课型体育课堂互动中学生非言语行为的差异比较 | 第34-36页 |
3.3.2 不同年级体育课堂互动中学生非言语行为的差异比较 | 第36-38页 |
3.3.3 不同教学内容体育课堂互动中学生非言语行为的差异比较 | 第38-41页 |
3.3.4 不同类型体育课堂互动中学生非言语行为的差异比较 | 第41-42页 |
3.4 中学体育教师不同课型教学中组织方式对师生非言语行为的影响 | 第42-46页 |
3.4.1 体育教师优质视频课教学中组织方式对师生非言语行为的影响 | 第42-44页 |
3.4.2 体育教师普通体育课教学中组织方式对师生非言语行为的影响 | 第44-46页 |
3.5 中学体育教师不同领导方式课堂互动中非言语行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 第46-49页 |
3.5.1 指令服从型课堂互动中非言语行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 第47页 |
3.5.2 指导型课堂互动中非言语行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 第47-48页 |
3.5.3 自主合作型课堂互动中非言语行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 第48-49页 |
3.6 中学体育课堂互动中非言语行为的特点 | 第49-51页 |
3.6.1 不确定性 | 第50页 |
3.6.2 示范性 | 第50页 |
3.6.3 多样性 | 第50页 |
3.6.4 即时性 | 第50-51页 |
3.7 体育课堂师生非言语行为优化策略 | 第51-56页 |
3.7.1 教师教学策略 | 第51-52页 |
3.7.2 学习方式策略 | 第52-54页 |
3.7.3 教学环境策略 | 第54-56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56-58页 |
4.1 结论 | 第56页 |
4.2 建议 | 第56-58页 |
4.2.1 教学设计建议 | 第56-57页 |
4.2.2 教师培训建议 | 第57页 |
4.2.3 教师运用建议 | 第57-58页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情况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