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生态文明建设 | 第14页 |
1.1.2 新型城镇化 | 第14页 |
1.1.3 滨水区旅游开发 | 第14-15页 |
1.1.4 抚仙湖旅游开发热潮 | 第15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1.2.1 滨水区空间生产 | 第15-18页 |
1.2.2 旅游影响下的空间生产 | 第18-20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2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20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21-2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区域 | 第22-25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湖滨区空间生产理论 | 第27-35页 |
2.1 空间生产 | 第27-30页 |
2.1.1 空间生产产生背景 | 第27页 |
2.1.2 空间的社会属性 | 第27-28页 |
2.1.3 空间生产三元辩证关系 | 第28-29页 |
2.1.4 空间生产运作逻辑 | 第29-30页 |
2.2 湖滨区空间生产 | 第30-35页 |
2.2.1 湖滨区空间构成与特征 | 第30页 |
2.2.2 湖滨区空间生产背景 | 第30-31页 |
2.2.3 湖滨区空间生产内涵 | 第31-32页 |
2.2.4 湖滨区空间生产理论框架 | 第32-33页 |
2.2.5 旅游开发中的湖滨区空间生产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面”状特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 第35-57页 |
3.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35-38页 |
3.1.1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3.1.2 数据来源 | 第36页 |
3.1.3 图像处理 | 第36-38页 |
3.2 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分析 | 第38-45页 |
3.2.1 土地利用面积大小的变化 | 第38-43页 |
3.2.2 土地利用面积幅度的变化 | 第43-45页 |
3.3 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转移变化分析 | 第45-54页 |
3.3.1 不同用地类型的转移变化 | 第45-50页 |
3.3.2 用地转移类型的变化 | 第50-54页 |
3.4 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 第54-57页 |
3.4.1 旅游开发用地沿抚仙湖岸边分布且增长迅速 | 第54-55页 |
3.4.2 农田扩张改善土地荒漠状况 | 第55页 |
3.4.3 建设用地快速扩张 | 第55-56页 |
3.4.4 土地利用转移越来越剧烈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线”状特征—岸线变化特征 | 第57-78页 |
4.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57-58页 |
4.1.1 研究方法 | 第57-58页 |
4.1.2 数据来源 | 第58页 |
4.2 抚仙湖岸线整体变化分析 | 第58-61页 |
4.2.1 北岸岸线最为复杂 | 第59-60页 |
4.2.2 岸线连续性被破坏 | 第60-61页 |
4.3 抚仙湖岸线功能类型变化分析 | 第61-66页 |
4.3.1 岸线功能类型长度变化 | 第63-64页 |
4.3.2 岸线功能类型转移变化 | 第64-66页 |
4.4 抚仙湖岸线公共性变化分析 | 第66-72页 |
4.4.1 岸线公共性长度变化 | 第69-71页 |
4.4.2 岸线公共性转移变化 | 第71-72页 |
4.5 抚仙湖岸线开放性变化分析 | 第72-75页 |
4.5.1 岸线开放性长度变化 | 第74-75页 |
4.5.2 岸线开放性转移变化 | 第75页 |
4.6 抚仙湖岸线变化特征 | 第75-78页 |
4.6.1 岸线整体连续性被破坏 | 第75页 |
4.6.2 人工湿地促成岸线生态建设 | 第75-76页 |
4.6.3 公共空间岸线被封闭 | 第76-77页 |
4.6.4 旅游地产造成岸线私有加剧 | 第77-78页 |
第五章 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点”状特征—旅游地产分布特征 | 第78-107页 |
5.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78-79页 |
5.1.1 研究方法 | 第78页 |
5.1.2 数据来源 | 第78-79页 |
5.2 抚仙湖旅游地产分布与发展变化 | 第79-81页 |
5.2.1 旅游培训中心的分布与发展变化 | 第79-80页 |
5.2.2 旅游房地产的分布与发展变化 | 第80-81页 |
5.3 抚仙湖旅游地产空间聚集特征 | 第81-101页 |
5.3.1 旅游地产在低海拔处集聚 | 第81-84页 |
5.3.2 旅游地产在地形低缓处集聚 | 第84-87页 |
5.3.3 旅游地产在近湖岸处聚集 | 第87-91页 |
5.3.4 旅游地产在近交通干线处聚集 | 第91-95页 |
5.3.5 旅游地产在面水坡向处聚集 | 第95-101页 |
5.4 抚仙湖旅游地产分布影响因素 | 第101-107页 |
5.4.1 经济发展 | 第101-102页 |
5.4.2 政策制度 | 第102-103页 |
5.4.3 自然地形 | 第103-105页 |
5.4.4 距湖岸距离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作用机理 | 第107-121页 |
6.1 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主体和行为 | 第107-112页 |
6.1.1 湖滨区空间生产主体 | 第108-111页 |
6.1.2 湖滨区空间生产行为关系 | 第111-112页 |
6.2 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运作机制 | 第112-114页 |
6.2.1 城镇化 | 第112-113页 |
6.2.2 旅游开发 | 第113页 |
6.2.3 环境保护 | 第113-114页 |
6.3 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的结果 | 第114-117页 |
6.3.1 空间实体的生产 | 第114-115页 |
6.3.2 社会关系的生产 | 第115-117页 |
6.4 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的影响 | 第117-121页 |
6.4.1 失地农民引发社会问题 | 第117-119页 |
6.4.2 公共资源被挤占 | 第119页 |
6.4.3 城乡一体化进程得到推进 | 第119-121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121-12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21-122页 |
7.1.1 在空间生产基础上提出湖滨区空间生产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理论研究 | 第121页 |
7.1.2 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特征集中表现在“面—线—点”三个方面 | 第121-122页 |
7.1.3 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是政府、开发商和原住村民共同作用的结果 | 第122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22页 |
7.2.1 以“点”、“线”、“面”空间要素为研究对象构建湖滨区空间生产理论框架 | 第122页 |
7.2.2 运用湖滨区空间生产的理论研究抚仙湖湖滨区空间变迁 | 第122页 |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8页 |
附录 | 第128-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