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前言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模式的内涵及作用 | 第18-26页 |
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与情感教育模式内涵的界定 | 第18-23页 |
(一)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的内涵概要 | 第18-22页 |
(二)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模式的内涵界定 | 第22-23页 |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模式的结构与作用 | 第23-26页 |
(一)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模式的结构 | 第23-24页 |
(二)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模式的作用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模式的构建依据及原则 | 第26-35页 |
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模式构建的实践依据 | 第26-30页 |
(一) 古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中情感教育的传统 | 第26-27页 |
(二) 党在革命时期创设了思想政治工作丰富的情感教育方式 | 第27-28页 |
(三)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 | 第28-30页 |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 第30-32页 |
(一) 马克思关于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理论 | 第30页 |
(二) 心理学情感发生机制与情感功能理论 | 第30-31页 |
(三) 相关学科对情感教育规律及方法深入研究的成果 | 第31-32页 |
(四) 当代教育模式理论 | 第32页 |
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 第32-35页 |
(一) 情理结合的原则 | 第33页 |
(二) 政治方向性原则 | 第33-34页 |
(三) 发展性原则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模式的结构内容 | 第35-46页 |
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目标 | 第35-37页 |
(一) 培养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一致的积极情感 | 第35-36页 |
(二) 培养教育对象的高尚情操 | 第36页 |
(三) 提高教育对象情绪情感的控制能力 | 第36-37页 |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理念 | 第37-39页 |
(一) 重视情感教育价值的理念 | 第37-38页 |
(二) 以情动情的理念 | 第38页 |
(三) 以情达理的理念 | 第38-39页 |
(四)情感疏导的理念 | 第39页 |
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途径 | 第39-41页 |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情感教学 | 第39-40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 第40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情感熏陶与感染 | 第40-41页 |
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方式 | 第41-46页 |
(一) 情境创设的方式 | 第41-42页 |
(二) 情感感染的方式 | 第42-43页 |
(三) 情感激励的方式 | 第43-44页 |
(四) 情感沟通的方式 | 第44-45页 |
(五) 控制不良情绪的方式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模式的运行策略 | 第46-55页 |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进行情感化处理 | 第46-49页 |
(一) 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情感因素 | 第46-47页 |
(二) 发挥教育者自身的情感感染作用 | 第47-48页 |
(三) 强化教育对象积极情感经验的积累 | 第48-49页 |
二、加强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情感沟通 | 第49-51页 |
(一) 营造民主平等的情感沟通氛围 | 第50页 |
(二) 采用多样化的情感沟通方式 | 第50页 |
(三) 注重情感沟通的持续性 | 第50-51页 |
三、建设并优化现代社会中的情感教育资源 | 第51-55页 |
(一) 创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感化情境 | 第51-52页 |
(二) 拓展现代网络的情感教育功能 | 第52页 |
(三) 优化大众传媒环境和社会风气的情感感染作用 | 第52-53页 |
(四) 发挥挫折教育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第53-55页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
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