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论文的提出 | 第8-10页 |
1.2 沥青混合料高低温病害产生机理 | 第10-11页 |
1.2.1 高温车辙产生机理 | 第10-11页 |
1.2.2 低温开裂产生机理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国内外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高聚物改性外加剂在国内外沥青路面中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 第13-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 | 第17-2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7-21页 |
2.1.1 集料 | 第17-18页 |
2.1.2 沥青 | 第18-19页 |
2.1.3 抗车辙剂 | 第19-20页 |
2.1.4 新型橡维联 | 第20页 |
2.1.5 其他材料 | 第20-21页 |
2.2 试验方案 | 第21-27页 |
2.2.1 矿料级配的确定 | 第21页 |
2.2.2 配合比设计 | 第21-24页 |
2.2.3 沥青混合料试验工艺研究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外加剂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研究 | 第27-41页 |
3.1 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及指标标准 | 第27-28页 |
3.1.1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27页 |
3.1.2 车辙试验评价指标及标准 | 第27-28页 |
3.2 沥青混合料高温车辙的防治措施 | 第28页 |
3.3 AC-13 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第28-30页 |
3.4 抗车辙剂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3.5 抗车辙剂沥青混合料其他路用性能验证性试验结果 | 第32-36页 |
3.5.1 抗车辙剂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验证性试验研究 | 第32-33页 |
3.5.2 抗车辙剂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验证性试验研究 | 第33-36页 |
3.6 抗车辙剂最佳掺量的确定 | 第36-3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外加剂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研究 | 第41-53页 |
4.1 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评价方法及指标 | 第41-43页 |
4.1.1 低温弯曲试验 | 第41页 |
4.1.2 低温弯曲试验评价指标及其标准 | 第41-43页 |
4.2 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改善方法探究 | 第43-52页 |
4.2.1 初步探究中材料类型、掺量及油石比确定 | 第43-45页 |
4.2.2 初步探究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45-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双掺外加剂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 第53-74页 |
5.1 研究思路的确定 | 第53-54页 |
5.2 双掺外加剂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研究 | 第54-63页 |
5.2.1 级配设计 | 第54-57页 |
5.2.2 不同掺量双掺外加剂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第57-63页 |
5.3 不同掺量双掺外加剂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 第63-69页 |
5.3.1 双掺外加剂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研究 | 第63-65页 |
5.3.2 双掺外加剂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研究 | 第65-67页 |
5.3.3 双掺外加剂沥青混合料其他路用性能验证性试验研究 | 第67-69页 |
5.4 双掺外加剂最佳掺量的确定 | 第69-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双掺外加剂对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改性机理分析 | 第74-85页 |
6.1 抗车辙剂改性机理分析 | 第74-77页 |
6.1.1 抗车辙剂对沥青的改性分析 | 第74-76页 |
6.1.2 抗车辙剂对沥青混合料的改性作用分析 | 第76-77页 |
6.2 橡维联对沥青混合料的改性机理分析 | 第77-81页 |
6.2.1 橡胶粉对沥青的改性机理分析 | 第77-79页 |
6.2.2 维他(TOR)连接剂在橡维联改性沥青混合料中的作用 | 第79-81页 |
6.3 双掺外加剂对沥青混合料的复合改性机理分析 | 第81-82页 |
6.4 高低温双改性沥青路面新型外加剂材料开发 | 第82-84页 |
6.4.1 新材料开发可行性分析 | 第82页 |
6.4.2 新材料中主成分比例的确定 | 第82-83页 |
6.4.3 新型外加剂材料开发需要解决的技术要点 | 第83-8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