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前言 | 第10页 |
· 碳酸二甲酯概述 | 第10-13页 |
· DMC合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光气法 | 第13页 |
· 甲醇氧化羰基化法 | 第13-15页 |
· 酯交换法 | 第15页 |
· 尿素醇解法 | 第15-16页 |
· 二氧化碳和甲醇直接合成法 | 第16-17页 |
· 直接合成DMC催化体系 | 第17-20页 |
· 金属负载型催化剂 | 第17-18页 |
·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18-19页 |
· 固体碱催化剂 | 第19页 |
· 烷氧基金属有机化合物催化剂 | 第19-20页 |
· 负载型金属有机化合物 | 第20页 |
· 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2-28页 |
· 实验药品及设备 | 第22页 |
· 化学试剂 | 第22页 |
· 实验设备 | 第22页 |
· 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22-24页 |
· SBA-15的制备 | 第22-23页 |
· Cu-Ni/SAB-15催化剂的制备 | 第23页 |
· Cu-Ni/Ce_(0.5)Zr_(0.5)O_2/SAB-15催化剂的制备 | 第23-24页 |
·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24-25页 |
·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 | 第24页 |
· N_2吸附-脱附实验 | 第24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4页 |
· 扫描电镜(SEM) | 第24-25页 |
· 程序升温还原(TPR) | 第25页 |
·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25-28页 |
· 实验装置及步骤 | 第25-26页 |
· 产物分析 | 第26页 |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26-28页 |
第三章 Cu-Ni/SAB-15催化剂结构及催化活性研究 | 第28-40页 |
· 前言 | 第28页 |
· 载体及催化剂制备 | 第28-29页 |
· SBA-15的制备 | 第28-29页 |
· Cu-Ni/SAB-15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页 |
· CO_2和CH_3OH直接合成DMC的工艺条件研究 | 第29-32页 |
· Cu-Ni负载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30页 |
· 反应压力的影响 | 第30-31页 |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31-32页 |
· 甲醇用量的影响 | 第32页 |
· 催化剂的结构特性 | 第32-37页 |
· 孔结构特征 | 第32-34页 |
· XRD分析 | 第34-35页 |
· H_2-TPR分析 | 第35-36页 |
· TEM表征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 催化剂反应前后的结构特征变化 | 第37-39页 |
· 孔结构表征 | 第37-38页 |
· XRD表征 | 第38页 |
· TEM表征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Cu-Ni/Ce_(·)Zr_(·)O_2/SBA-15催化剂的结构与催化活性研究 | 第40-50页 |
· 前言 | 第40页 |
· Cu-Ni/Ce_(0.5)Zr_(0.5)O_2/SAB-15催化剂的制备 | 第40-41页 |
· Cu-Ni/Ce_(0.5)Zr_(0.5)O_2/SBA-15催化剂的结构特性 | 第41-46页 |
· 孔结构特征 | 第41-42页 |
· XRD分析 | 第42-44页 |
· SEM表征 | 第44-45页 |
· TEM表征 | 第45-46页 |
· 反应机理 | 第46-47页 |
· 催化活性探讨 | 第47-49页 |
· 反应压力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SBA-15改性对催化剂结构及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50-56页 |
· 前言 | 第50页 |
· Cu-Ni/Ce_(0.5)Zr_(0.5)O_2/SAB-15-EG催化剂的制备 | 第50-51页 |
· Cu-Ni/Ce_(0.5)Zr_(0.5)O_2/SBA-15催化剂的结构特性 | 第51-54页 |
· 孔结构特征 | 第51页 |
· XRD分析 | 第51-53页 |
· TEM表征 | 第53页 |
· H_2-TPR表征 | 第53-54页 |
· 催化活性测试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建议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技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