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语文教育思想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孟子的教育本体观 | 第11-20页 | 第一节 “善政不如善教”的重教思想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孟子的精英教育理想 | 第13-16页 | 三、 乐教天下之英才 | 第13-14页 | 四、 注重思维的英才教育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三节 孟子的教师观 | 第16-20页 | 五、 有教无类 | 第17页 | 六、 教无定法,因材施教 | 第17-18页 | 七、 不以规矩,难成方圆 | 第18页 | 八、 教师的基本素养与能力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孟子的语文教育本体观 | 第20-44页 | 第一节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本解读观 | 第20-30页 | 九、 工具论、对象论的用典方式 | 第20-21页 | 十、 为我所用的用典策略 | 第21-22页 | 十一、 创造性阅读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十二、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本解读原则 | 第24-30页 | 第二节 “知言养气”的读写观 | 第30-33页 | 十三、 知言:“诐辞”、“淫辞”、“邪辞”、“遁辞” | 第31-32页 | 十四、 养气:“浩然之气”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孟子的论辩范式 | 第33-44页 | 十五、 论辩的动因 | 第33-35页 | 十六、 论辩的理论基础 | 第35-38页 | 十七、 论辩的方法 | 第38-44页 | 第三章 《孟子》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44-51页 | 第一节 从历史纵向上看《孟子》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44-47页 | 十八、 先秦——孟学的萌芽 | 第44-45页 | 十九、 两汉——孟学的初盛 | 第45-46页 | 二十、 宋代——孟学的鼎盛 | 第46页 | 二十一、 清代——孟学的复盛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当下语文教学对《孟子》课程资源的开发 | 第47-51页 | 二十二、 当下语文教材开发《孟子》课程资源的现状 | 第47-49页 | 二十三、 对开发《孟子》语文课程资源的思考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
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