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7页 |
1.1 微囊藻毒素概述 | 第18-25页 |
1.1.1 蓝藻水华及其危害 | 第18页 |
1.1.2 藻毒素的概述 | 第18-19页 |
1.1.3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 第19页 |
1.1.4 微囊藻毒素的毒理机制 | 第19-20页 |
1.1.5 微囊藻毒素的控制与消除 | 第20-22页 |
1.1.6 环境指标对蓝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 第22-25页 |
1.2 微囊藻毒素的合成 | 第25-27页 |
1.2.1 微囊藻毒素的合成基因 | 第25页 |
1.2.2 不同藻属mcy的异同 | 第25-26页 |
1.2.3 微囊藻毒素的合成过程 | 第26-27页 |
1.3 微囊藻毒素常见检测方法 | 第27-31页 |
1.3.1 生物毒理学法 | 第27-28页 |
1.3.2 化学分析法 | 第28-30页 |
1.3.3 生物化学分析法 | 第30-31页 |
1.4 微囊藻毒素检测的新方法—分子生物学分析法 | 第31-34页 |
1.4.1 普通PCR检测 | 第31-32页 |
1.4.2 定量PCR检测方法 | 第32-33页 |
1.4.3 基因芯片检测方法 | 第33-34页 |
1.5 云南滇池微囊藻毒素检测研究现状 | 第34-36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6-37页 |
第二章 水样水质检测 | 第37-56页 |
2.1 引言 | 第37页 |
2.2 材料与设备 | 第37-3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2.2.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8-42页 |
2.3.1 水样采集 | 第38-39页 |
2.3.2 总氮的测定方法 | 第39页 |
2.3.3 总磷的测定方法 | 第39页 |
2.3.4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方法 | 第39页 |
2.3.5 叶绿素a的测定方法 | 第39-41页 |
2.3.6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 第41-42页 |
2.3.7 相关性分析 | 第42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42-49页 |
2.4.1 总氮总磷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2-43页 |
2.4.2 滇池海埂全年水质检测 | 第43-48页 |
2.4.3 滇池全湖水质检测 | 第48-49页 |
2.5 结果讨论 | 第49-55页 |
2.5.1 海埂、草海水质营养状态季节变化 | 第49-50页 |
2.5.2 滇池海埂、草海水质季节变化特征 | 第50-53页 |
2.5.3 滇池全湖水质地理分布特征 | 第53-54页 |
2.5.4 叶绿素a与环境指标的相关性 | 第54-5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定量PCR检测产毒微囊藻和微囊藻 | 第56-80页 |
3.1 引言 | 第56页 |
3.2 材料与设备 | 第56-58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57页 |
3.2.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7-5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8-69页 |
3.3.1 水样前处理 | 第58页 |
3.3.2 引物的选择与合成 | 第58-59页 |
3.3.3 实验藻种的纯培养 | 第59-60页 |
3.3.4 蓝藻基因组核酸提取 | 第60-61页 |
3.3.5 mcyE产毒基因的PCR扩增 | 第61-62页 |
3.3.6 定量标准品产物PCR扩增 | 第62-63页 |
3.3.7 核酸扩增产物凝胶电泳及纯化 | 第63-65页 |
3.3.8 纯化产物TA克隆和单克隆序列测定 | 第65-66页 |
3.3.9 mcyE和PCIGS重组质粒构建 | 第66-68页 |
3.3.10 定量PCR条件 | 第68页 |
3.3.11 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8-69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69-74页 |
3.4.1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图 | 第69页 |
3.4.2 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9-72页 |
3.4.3 滇池海埂、草海产毒微囊藻和微囊藻基因拷贝数检测 | 第72-74页 |
3.4.4 滇池全湖产毒微囊藻和微囊藻基因拷贝数检测 | 第74页 |
3.5 结果讨论 | 第74-79页 |
3.5.1 滇池微囊藻毒素产毒藻属 | 第74-75页 |
3.5.2 滇池海埂、草海产毒微囊藻和微囊藻种群季节变化特征 | 第75-77页 |
3.5.3 滇池全湖产毒微囊藻和微囊藻种群地理分布特征 | 第77-78页 |
3.5.4 滇池产毒微囊藻和微囊藻种群与环境指标之间关系 | 第78-7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微囊藻毒素浓度 | 第80-93页 |
4.1 引言 | 第80页 |
4.2 材料与设备 | 第80-81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80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80-81页 |
4.2.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8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81-83页 |
4.3.1 水样采集与预处理 | 第81页 |
4.3.2 水样的富集与浓缩 | 第81-82页 |
4.3.3 色谱条件 | 第82页 |
4.3.4 微囊藻毒素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82-83页 |
4.3.5 C18固相萃取小柱回收率的确定 | 第83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83-87页 |
4.4.1 微囊藻毒素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83-85页 |
4.4.2 C18固相萃取小柱回收率 | 第85页 |
4.4.3 滇池海埂、草海微囊藻毒素的检测 | 第85-86页 |
4.4.4 滇池全湖微囊藻毒素的检测 | 第86-87页 |
4.5 结果讨论 | 第87-91页 |
4.5.1 滇池海埂、草海微囊藻毒素变化特征 | 第87-89页 |
4.5.2 滇池全湖微囊藻毒素分布特征 | 第89页 |
4.5.3 滇池微囊藻毒素与产毒微囊藻、微囊藻种群和环境指标关系 | 第89-9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5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