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1.4.1 重、难点 | 第19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2.“中国梦”的生态维度 | 第20-35页 |
2.1 “中国梦”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 第20-22页 |
2.1.1 “中国梦”的背景 | 第20-21页 |
2.1.2 “中国梦”的内涵 | 第21-22页 |
2.2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与内涵 | 第22-25页 |
2.2.1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 第22-24页 |
2.2.2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 第24-25页 |
2.3 “中国梦”生态维度的现实依据与理论来源 | 第25-30页 |
2.3.1 “中国梦”生态维度的现实依据 | 第25-27页 |
2.3.2 “中国梦”生态维度的理论来源 | 第27-30页 |
2.4 “中国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 | 第30-35页 |
2.4.1 “中国梦”在内涵上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 第30-31页 |
2.4.2 “中国梦”为生态文明建设确立目标导向 | 第31-33页 |
2.4.3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抉择 | 第33-34页 |
2.4.4 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国梦”夯实生态基础 | 第34-35页 |
3. 在“中国梦”引领下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分析 | 第35-45页 |
3.1 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 | 第35-36页 |
3.2 “中国梦”面临的生态挑战 | 第36-39页 |
3.2.1 生态环境恶化 | 第37页 |
3.2.2 资源能源匮乏 | 第37-38页 |
3.2.3 生态系统退化 | 第38-39页 |
3.2.4 国际生态合作压力增大 | 第39页 |
3.3 造成“中国梦”生态困境的根源 | 第39-45页 |
3.3.1 传统的发展模式 | 第40页 |
3.3.2 生态机制的缺乏 | 第40-41页 |
3.3.3 生态观念的淡薄 | 第41-42页 |
3.3.4 公众参与的不足 | 第42-43页 |
3.3.5 国际生态合作不足 | 第43-45页 |
4.以“中国梦”的生态视域为指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 | 第45-57页 |
4.1 发展绿色经济,为“中国梦”的生态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 第45-48页 |
4.1.1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 第46-47页 |
4.1.2 促进生态科技创新,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 第47-48页 |
4.2 完善生态体制,为“中国梦”的生态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 第48-50页 |
4.2.1 增强政府治理能力,建立合理政绩考核和生态奖惩机制 | 第48-49页 |
4.2.2 完善生态法律法规,强化民主参与和执法管理监督力度 | 第49-50页 |
4.3 发展生态文化,为“中国梦”的生态建设提供精神支柱 | 第50-53页 |
4.3.1 弘扬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培育公众生态意识 | 第51-52页 |
4.3.2 倡导绿色生活消费理念,变革传统思维方式 | 第52-53页 |
4.4 构建生态社会,为“中国梦”的生态建设提供社会动力 | 第53-55页 |
4.4.1 建立公众参与社会机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 第53-54页 |
4.4.2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构建生态和谐社会 | 第54-55页 |
4.5 加强国际合作,为“中国梦”的生态建设提供国际支持 | 第55-57页 |
4.5.1 完善国际环保机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国际战略 | 第55-56页 |
4.5.2 承担国际环保责任,坚持平等参与国际生态合作 | 第56-57页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