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1.3.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3.2 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1.4.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1.4.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1.4.3 文献述评 | 第20-21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2-24页 |
2 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保障 | 第24-30页 |
2.1 外部教学质量保障 | 第24-27页 |
2.1.1 政策保障 | 第24-26页 |
2.1.2 监管保障 | 第26-27页 |
2.1.3 评估认证 | 第27页 |
2.2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 | 第27-30页 |
2.2.1 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必要性 | 第28页 |
2.2.2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保障环节 | 第28-29页 |
2.2.3 中外合作办学内部质量保障特点 | 第29-30页 |
3 案例分析:A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问题分析 | 第30-49页 |
3.1 项目简介 | 第30页 |
3.2 A学院教学质量保障现状 | 第30-34页 |
3.2.1 外部教学质量保障 | 第31页 |
3.2.2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 | 第31-34页 |
3.3 A学院教学质量保障效果调查 | 第34-43页 |
3.3.1 调查方法与目的 | 第34页 |
3.3.2 调查对象 | 第34页 |
3.3.3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34-37页 |
3.3.4 深度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第37页 |
3.3.5 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3.4 A学院教学质量问题诊断 | 第43-46页 |
3.4.1 培养目标达成度不够高 | 第43页 |
3.4.2 课程结构不完善 | 第43-44页 |
3.4.3 师资力量不足 | 第44-45页 |
3.4.4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尚不成熟 | 第45页 |
3.4.5 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反馈与改进不及时 | 第45-46页 |
3.5 教学质量保障的角度对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6-49页 |
3.5.1 外部保障体系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46-47页 |
3.5.2 内部保障体系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47-49页 |
4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国际经验借鉴 | 第49-55页 |
4.1 英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 | 第49-50页 |
4.1.1 外部质量保障 | 第49-50页 |
4.1.2 内部质量保障 | 第50页 |
4.2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 | 第50-52页 |
4.2.1 外部质量保障 | 第50-51页 |
4.2.2 内部质量保障 | 第51-52页 |
4.3 国际经验借鉴 | 第52-55页 |
4.3.1 拥有独立的权威的教学质量保障第三方机构 | 第52-53页 |
4.3.2 通过立法进行教学质量的保障和完善工作 | 第53-54页 |
4.3.3 实现了教学质量外部保障体系和内部保障体系的融合 | 第54-55页 |
5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保障的优化 | 第55-61页 |
5.1 构建和完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 | 第55-56页 |
5.1.1 进一步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法治化 | 第55-56页 |
5.1.2 加强政府对合作办学的审批和过程监管机制 | 第56页 |
5.1.3 有效利用社会第三方机构对合作办学质量进行评估认证和审核 | 第56页 |
5.2 构建和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 | 第56-61页 |
5.2.1 促进高校对中外合作双方的质量保障制度的适应和融合 | 第56-57页 |
5.2.2 完善合作办学高校内部监督机制 | 第57页 |
5.2.3 积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到质量保障体系中 | 第57-58页 |
5.2.4 建立完善教学质量“闭环”内反馈系统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