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 空间辐射生物学效应概述 | 第10-11页 |
· 空间辐射环境 | 第10-11页 |
· 空间辐射生物学效应 | 第11页 |
· 重离子辐射生物学效应 | 第11-13页 |
· 重离子的特点 | 第12页 |
· 重离子辐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 第12-13页 |
· 低剂量辐射生物学效应 | 第13-18页 |
· 低剂量辐射范围 | 第14页 |
· 低剂量辐射特点 | 第14-15页 |
· 低剂量辐射生物学效应 | 第15-18页 |
· 转座元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 转座子及其结构特点 | 第18-20页 |
· 转座子活跃与基因组不稳定 | 第20-21页 |
· 转座子活跃与DNA甲基化 | 第21-22页 |
· 转座子研究技术 | 第22-23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6页 |
· 分析地基模拟辐射诱导的mPing转座子激活差异率 | 第24页 |
· 分析地基模拟高能低剂量重离子辐射诱导的mPing转座子变化的特征 | 第24页 |
· 分析地基模拟高能低剂量重离子辐射诱导的mPing变化水平与株高刺激表型间的关联 | 第24-26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 实验设备及试剂 | 第26-27页 |
· 实验设备 | 第26-27页 |
· 实验试剂及酶 | 第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35页 |
· 水稻材料的重离子辐射处理 | 第27-28页 |
· 水稻材料的培养及取材 | 第28页 |
· CTAB法提取水稻基因组DNA | 第28-30页 |
· 转座子显示技术检测mPing转座元件激活 | 第30-35页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5-55页 |
· 水稻基因组DNA提取情况检测 | 第35-36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水稻基因组DNA提取 | 第35-36页 |
· 检测辐射处理组与对照组水稻基因组DNA浓度 | 第36页 |
· 转座元件mPing多态性分析 | 第36-39页 |
· 转座元件mPing多态性初步检测 | 第36-37页 |
· 转座元件mPing多态性分析 | 第37-39页 |
· 分析地基模拟重离子辐射诱导的DNA转座子mPing激活差异率变化 | 第39-44页 |
· 对照组水稻DNA转座子mPing激活差异条带统计及差异率分析 | 第39-41页 |
· 不同剂量~(12)C重离子辐射诱发水稻DNA转座子mPing激活的差异条带统计及差异率分析 | 第41-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分析地基模拟高能低剂量重离子辐射诱导的mPing转座子变化的特征 | 第44-48页 |
· 不同剂量~(12)C重离子辐射诱发水稻DNA转座子mPing激活的插入率与缺失率分析 | 第44-48页 |
· 小结 | 第48页 |
· 分析DNA转座子差异率与辐射诱导的株高刺激表型间的关联 | 第48-55页 |
· 水稻株高统计分析 | 第49-50页 |
· ~(12)C重离子辐射诱发有明显刺激性状与无明显刺激性状的水稻mPing差异率比较分析 | 第50-52页 |
· ~(12)C重离子辐射诱发表型刺激与无明显刺激性状水稻mPing的插入差异与缺失变化率分析 | 第52-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录 | 第62-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