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2 套筒灌浆钢筋结点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热-结构耦合计算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常温下套筒灌浆钢筋结点的抗拉性能 | 第21-29页 |
2.1 ANSYS软件介绍 | 第21-22页 |
2.2 ANSYS软件结构非线性分析 | 第22-23页 |
2.2.1 结构非线性定义 | 第22页 |
2.2.2 非线性行为原因 | 第22页 |
2.2.3 非线性分析的计算原理 | 第22页 |
2.2.4 材料非线性分析 | 第22-23页 |
2.3 常温下套筒灌浆钢筋结点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23-25页 |
2.3.1 球墨铸铁套筒力学性能 | 第23-24页 |
2.3.2 灌注砂浆及连接钢筋力学性能 | 第24-25页 |
2.4 常温下套筒灌浆钢筋结点的抗拉数值模拟 | 第25-27页 |
2.4.1 灌浆套筒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2.4.2 边界条件设定 | 第26页 |
2.4.3 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火灾高温下套筒灌浆钢筋结点的热-结构耦合分析 | 第29-49页 |
3.1 热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29-30页 |
3.1.1 热传导 | 第29页 |
3.1.2 热对流 | 第29-30页 |
3.1.3 辐射 | 第30页 |
3.2 热-结构耦合分析中失效单元显示 | 第30-36页 |
3.2.1 ANSYS的二次开发技术 | 第30-31页 |
3.2.2 ANSYS寻找失效单元方法概述 | 第31页 |
3.2.3 热-结构耦合分析寻找失效单元的二次开发 | 第31-36页 |
3.3 套筒灌浆钢筋结点的热-结构耦合分析 | 第36-46页 |
3.3.1 灌浆套筒的力学性能与热工参数 | 第36-38页 |
3.3.2 升温曲线 | 第38-40页 |
3.3.3 套筒灌浆钢筋结点热分析 | 第40-42页 |
3.3.4 套筒灌浆钢筋结点热-结构耦合分析 | 第42-46页 |
3.4 耐火时间-荷载比关系曲线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轴向荷载比与套筒耐火时间的关系研究 | 第49-59页 |
4.1 MATLAB软件简介 | 第49-50页 |
4.2 确定修正系数 | 第50-56页 |
4.2.1 利用MATLAB进行系数修正的数学原理 | 第50-51页 |
4.2.2 针对灌浆套筒直径D对耐火时间-荷载比曲线修正 | 第51-55页 |
4.2.3 考虑钢筋直径d对耐火时间-荷载比曲线作用的修正 | 第55-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第五章 装配式框架结构抗火性能分析程序开发 | 第59-91页 |
5.1 在装配式结构热-结构耦合分析中的纤维梁单元 | 第59-69页 |
5.1.1 弯曲作用的纤维梁单元 | 第59-60页 |
5.1.2 纤维梁子单元切向刚度矩阵 | 第60-66页 |
5.1.3 纤维梁单元刚度矩阵的建立 | 第66-67页 |
5.1.4 纤维梁刚度矩阵坐标变换与总刚合成 | 第67-69页 |
5.2 纤维梁单元在迭代计算时切线模量的确定 | 第69页 |
5.3 温度应力 | 第69-73页 |
5.3.1 应变矩阵的推导 | 第69-70页 |
5.3.2 高温下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70-71页 |
5.3.3 温度应力引起的荷载增量 | 第71-73页 |
5.4 主程序编制 | 第73-74页 |
5.5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算例 | 第74-90页 |
5.5.1 纤维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74-76页 |
5.5.2 钢筋混凝土梁-灌浆套筒连接段-钢筋混凝土梁段算例 | 第76-80页 |
5.5.3 双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算例 | 第80-9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91-93页 |
6.1 结论 | 第91-92页 |
6.2 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