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空气品质的简述、评价准则及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1.2.1 空气品质定义 | 第11-12页 |
1.2.2 影响空气品质的因素 | 第12页 |
1.3 微生物气溶胶和细颗粒物简介 | 第12-15页 |
1.3.1 微生物气溶胶简介 | 第12-14页 |
1.3.2 细颗粒物简介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5-17页 |
1.4.1 国外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2 国内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2.1 采样点概况 | 第20页 |
2.2 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培养基 | 第20-21页 |
2.2.1 细菌培养基 | 第21页 |
2.2.2 真菌培养基 | 第21页 |
2.3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1-26页 |
2.3.1 实验室简介 | 第21-22页 |
2.3.2 测点布置 | 第22页 |
2.3.3 空气微生物采样仪 | 第22-24页 |
2.3.4 细颗粒物采样器 | 第24-25页 |
2.3.5 采样、培养方法 | 第25-26页 |
2.4 计数与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2.4.1 微生物粒子校正和计算方法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室内细颗粒物 | 第28-33页 |
3.1 气流室内外不同气流组织形式PM2.5浓度特征 | 第28-30页 |
3.2 室内不同气流组织形式下的细颗粒物评价 | 第30-32页 |
3.3 总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气流室内外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分布 | 第33-42页 |
4.1 侧面送风顶部排风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分布特征 | 第33-35页 |
4.2 侧面送风对门排风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分布特征 | 第35-37页 |
4.3 侧面送风底部排风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分布特征 | 第37-39页 |
4.4 室内不同气流组织形式下微生物气溶胶浓度特征评价 | 第39-41页 |
4.5 总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气流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 | 第42-51页 |
5.1 侧面送风顶部排风微生物气溶胶的粒径分布 | 第42-44页 |
5.2 侧面送风对门排风微生物气溶胶的粒径分布 | 第44-45页 |
5.3 侧面送风底部排风微生物气溶胶的粒径分布 | 第45-46页 |
5.4 室内不同气流组织形式下微生物气溶胶粒径特征评价 | 第46-48页 |
5.5 可吸入颗粒物 | 第48-49页 |
5.6 微生物气溶胶的中值直径 | 第49-50页 |
5.7 总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气流室内微生物气溶胶与细颗粒物的相关性分析 | 第51-58页 |
6.1 侧面送风顶部排风微生物气溶胶和细颗粒物(PM2.5)的相关性 | 第51-53页 |
6.1.1 细菌气溶胶与PM2.5的相关性 | 第51-52页 |
6.1.2 真菌气溶胶与PM2.5的相关性 | 第52-53页 |
6.2 侧面送风对门排风微生物气溶胶和细颗粒物(PM2.5)的相关性 | 第53-55页 |
6.2.1 细菌气溶胶与PM2.5的相关性 | 第53-54页 |
6.2.2 真菌气溶胶与PM2.5的相关性 | 第54-55页 |
6.3 侧面送风底部排风微生物气溶胶和细颗粒物(PM2.5)的相关性 | 第55-57页 |
6.3.1 细菌气溶胶与PM2.5的相关性 | 第55-56页 |
6.3.2 真菌气溶胶与PM2.5的相关性 | 第56-57页 |
6.4 总结 | 第57-5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8-61页 |
7.1 结论 | 第58-59页 |
7.2 展望 | 第59页 |
7.3 控制室内建筑微生物气溶胶建议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研究生期间学术研究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