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大气气溶胶及其环境影响 | 第13-15页 |
1.1.1 大气气溶胶的基本特性 | 第13-14页 |
1.1.2 大气气溶胶的环境影响 | 第14-15页 |
1.2 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含氮物质 | 第15-18页 |
1.2.1 大气颗粒物中的无机氮 | 第15-16页 |
1.2.2 大气颗粒物中的有机氮 | 第16-18页 |
1.3 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氮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及研究方法 | 第22-33页 |
2.1 样品采集 | 第22-23页 |
2.1.1 采样点 | 第22-23页 |
2.1.2 采样时间及设备 | 第23页 |
2.2 OC、EC的测定 | 第23-24页 |
2.3 PM_(2.5) 中C、N元素的测定 | 第24-25页 |
2.4 PM_(2.5) 中水溶性离子测定 | 第25-26页 |
2.4.1 样品预处理 | 第25页 |
2.4.2 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测定 | 第25-26页 |
2.5 水溶性有机氮的测定 | 第26-27页 |
2.5.1 仪器与试剂 | 第26页 |
2.5.2 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6 质量保证和控制 | 第27-28页 |
2.6.1 样品的采集 | 第27-28页 |
2.6.2 离子色谱测定水溶性离子 | 第28页 |
2.6.3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氮 | 第28页 |
2.7 研究方法 | 第28-33页 |
2.7.1 主成分分析 | 第28-30页 |
2.7.2 后向轨迹 | 第30-31页 |
2.7.3 潜在源贡献(PSCF)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上海PM_(2.5) 中碳质组分和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及季节变化 | 第33-46页 |
3.1 引言 | 第33-35页 |
3.2 上海PM_(2.5) 中OC、EC的分布特征 | 第35-41页 |
3.2.1 OC和EC的季节分布 | 第35-37页 |
3.2.2 OC/EC比值 | 第37-38页 |
3.2.3 基于OC/EC估算SOC | 第38-39页 |
3.2.4 元素分析仪与热解析对TC测定结果的比较 | 第39-41页 |
3.3 PM_(2.5) 中水溶性离子浓度及季节变化 | 第41-45页 |
3.3.1 水溶性离子的浓度水平 | 第41-43页 |
3.3.2 水溶性离子的季节变化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上海PM_(2.5) 中水溶性有机氮污染特征 | 第46-58页 |
4.1 上海PM_(2.5) 中的氮含量 | 第46-47页 |
4.2 PM_(2.5) 中的水溶性有机氮WSON | 第47-55页 |
4.2.1 WSON的浓度特征 | 第47-51页 |
4.2.2 WSON的季节变化 | 第51-52页 |
4.2.3 气象条件对WSON浓度的影响 | 第52-54页 |
4.2.4 水溶性有机物的N:C比 | 第54-55页 |
4.3 颗粒物酸度对WSON浓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上海PM_(2.5) 中水溶性有机氮的来源解析 | 第58-71页 |
5.1 影响WSON的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58-60页 |
5.2 WSON的来源解析 | 第60-70页 |
5.2.1 主成分分析PCA | 第60-64页 |
5.2.2 后向轨迹模拟 | 第64-65页 |
5.2.3 潜在源区域分析(PSCF) | 第65-7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总结 | 第71-72页 |
6.2 创新性 | 第72页 |
6.3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9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第91-9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