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 主要的西方合作思想 | 第15页 |
· 主要的西方合作经济学派 | 第15-16页 |
·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6页 |
· 合作金融概念辨析 | 第16-18页 |
·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 第18-19页 |
· 主要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页 |
· 本文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国外信用合作金融实践借鉴 | 第20-37页 |
· 近现代合作金融的诞生 | 第20-24页 |
· 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 第20-21页 |
·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合作制的渊源 | 第21页 |
· 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及罗虚代尔原则 | 第21-22页 |
· 信用合作社的诞生 | 第22-24页 |
· 国外合作金融发展情况及借鉴 | 第24-35页 |
· 德国的合作金融 | 第24-25页 |
· 荷兰的合作金融 | 第25-28页 |
· 法国的合作金融 | 第28-29页 |
· 美国的合作金融 | 第29-32页 |
· 日本的合作金融 | 第32-34页 |
· 韩国的合作金融 | 第34-35页 |
· 国外合作金融对我国农信社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35-37页 |
· 农信社的发展改革必须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35页 |
· 合作金融可以有效满足农村资金需求 | 第35-36页 |
· 区域联合是合作金融机构的必由之路 | 第36页 |
· 国家必须对合作金融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沿革与经验教训 | 第37-45页 |
· 建国前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情况 | 第37-38页 |
· 思想传播与初步试验阶段 | 第37页 |
· 试验推广阶段 | 第37-38页 |
· 政府推行阶段 | 第38页 |
· 全面推行阶段 | 第38页 |
· 建国后农村信用社发展改革历程 | 第38-45页 |
3.2.1 农业互助合作化阶段(1951 年至 1957 年) | 第38-39页 |
3.2.2 动荡变化阶段(1958 年至 1977 年) | 第39页 |
3.2.3 人民银行/农业银行管理阶段(1978 年至 1983 年) | 第39-40页 |
3.2.4 农业银行托管阶段(1983 年至 1996 年) | 第40-41页 |
3.2.5 行社脱钩阶段(1997 年至 2003 年) | 第41-42页 |
3.2.6 新一轮改革阶段(2003 年至今)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农信社改革成效的现实审视 | 第45-56页 |
4.1 2003 年以来农信社改革成效 | 第45-51页 |
· 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限下置到省级政府 | 第45-49页 |
· 农信社进行股份制改革,相应法人治理架构开始建立 | 第49-50页 |
· 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减轻、实力增强 | 第50-51页 |
· 新形势下农信社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 | 第51-56页 |
· 商业银行的逐利性导致支农服务弱化 | 第51-52页 |
· 农合机构县域法人经营的局限性与外部大市场存在结构矛盾 | 第52-53页 |
· 农合机构法人治理架构有形无实 | 第53-54页 |
· 历史包袱未完全消解,资本实力和质量不足 | 第54页 |
· 各方利益博弈,履职边界不明确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改革模式选择 | 第56-68页 |
· 省联社的权力来源 | 第56-58页 |
· 自律性行业管理权 | 第57页 |
· 行政性行业管理权 | 第57页 |
· 系统党委党组织作用 | 第57-58页 |
· 省级政府在农信社进一步改革中的关键作用 | 第58-59页 |
· 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改革的可选模式 | 第59-63页 |
· 金融服务公司模式 | 第59-60页 |
· 行业协会模式 | 第60页 |
· 金融监管模式 | 第60-61页 |
· 金融持股模式 | 第61页 |
· 统一法人模式 | 第61-62页 |
· 联合银行模式 | 第62-63页 |
· 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模式选择 | 第63-68页 |
· 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概况 | 第63-64页 |
· 广东农村信用社特点分析 | 第64-65页 |
· 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的可行模式 | 第65-66页 |
· 广东省农信社组建联合银行的改革路径 | 第66-68页 |
第六章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政策建议 | 第68-73页 |
· 因地制宜推进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 | 第68页 |
· 允许进行包括组建联合银行在内的省级联社改革实践探索 | 第68-69页 |
· 完善农合机构法人治理架构,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 第69页 |
· 继续化解农信社历史包袱 | 第69-70页 |
· 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律法规支持,明确各方权力与履职边界 | 第70页 |
· 取消政策性歧视性,给予农信社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 第70-71页 |
· 建立存贷款保险制度,完善风险分担、担保与补偿机制 | 第71页 |
· 加强正向激励引导,强化对农信社的长效政策支持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