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
页 |
Abstract | 第7-9
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6
页 |
1.1.纳米科技 | 第9
页 |
1.2.高分子纳米载药体系 | 第9-12
页 |
1.2.1.高分子纳米载药体系的基质材料 | 第9-10
页 |
1.2.2.高分子纳米载药体系的设计 | 第10-11
页 |
1.2.3.高分子纳米载药体系的优点 | 第11
页 |
1.2.4.高分子纳米载药体系的应用前景 | 第11-12
页 |
1.3.天然高分子纳米载药体系 | 第12-22
页 |
1.3.1.多糖类纳米载药体系 | 第12-15
页 |
1.3.2.蛋白质类纳米载药体系 | 第15-22
页 |
1.4.课题的提出 | 第22-23
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6
页 |
第二章 阿霉素-白蛋白-葡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其抗肿瘤效果研究 | 第36-65
页 |
2.1.引言 | 第36-38
页 |
2.2.实验部分 | 第38-42
页 |
2.2.1.原料与仪器 | 第38-39
页 |
2.2.2.白蛋白-葡聚糖共价结合物的制备 | 第39
页 |
2.2.3.阿霉素-白蛋白-葡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9
页 |
2.2.4.阿霉素体外释放研究 | 第39
页 |
2.2.5.分析测试 | 第39-42
页 |
2.3.结果与讨论 | 第42-59
页 |
2.3.1.白蛋白-葡聚糖共价结合物的形成过程 | 第42-43
页 |
2.3.2.阿霉素-白蛋白-葡聚糖纳米粒子的形成过程 | 第43-44
页 |
2.3.3.阿霉素-白蛋白-葡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过程 | 第44-50
页 |
2.3.4.阿霉素-白蛋白-葡聚糖纳米粒子的性质 | 第50-52
页 |
2.3.5.阿霉素-白蛋白-葡聚糖纳米粒子的结构和形貌 | 第52
页 |
2.3.6.阿霉素的体外释放 | 第52-56
页 |
2.3.7.阿霉素-白蛋白-葡聚糖纳米粒子动物体内抗肿瘤效果 | 第56-59
页 |
2.3.8.阿霉素-白蛋白-葡聚糖载药纳米粒子形成机理探讨 | 第59
页 |
2.4.本章小结 | 第59-60
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
页 |
第三章 大豆蛋白/大豆多糖复合物乳液的制备 | 第65-92
页 |
3.1.引言 | 第65-70
页 |
3.1.1.乳状液的制备方法 | 第65
页 |
3.1.2.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在乳状液中的应用 | 第65-68
页 |
3.1.3.大豆蛋白与大豆多糖简介 | 第68-69
页 |
3.1.4.超声乳化在蛋白质乳状液中的应用 | 第69-70
页 |
3.2.实验部分 | 第70-72
页 |
3.2.1.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70-71
页 |
3.2.2.大豆蛋白-大豆多糖静电复合物的制备 | 第71
页 |
3.2.3.动态光散射测试 | 第71-72
页 |
3.2.4.ζ-电位测试 | 第72
页 |
3.2.5.透射电镜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 第72
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72-84
页 |
3.3.1.大豆蛋白,大豆多糖混合顺序对于制备静电复合物乳状液的影响 | 第72-74
页 |
3.3.2.不同搅拌时间的影响 | 第74
页 |
3.3.3.不同均质时间对静电复合物稳定的乳液的影响 | 第74-75
页 |
3.3.4.超声乳化时间的影响 | 第75-76
页 |
3.3.5.不同pH的影响 | 第76-77
页 |
3.3.6.大豆蛋白与大豆多糖不同质量投料比的影响 | 第77-78
页 |
3.3.7.不同油水体积比的影响 | 第78-79
页 |
3.3.8.乳液的性质 | 第79-80
页 |
3.3.9.乳液的稳定性 | 第80-84
页 |
3.4.本章小结 | 第84-85
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
页 |
作者简历 | 第92
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2-93
页 |
致谢 | 第93-9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