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对环境伦理教育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对环境伦理教育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页 |
1.4.1 环境 | 第14页 |
1.4.2 环境伦理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2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环境伦理教育的历史考察及其理论依据 | 第16-26页 |
2.1 环境伦理教育的产生背景 | 第16-18页 |
2.1.1 人与自然合一的本质性 | 第16页 |
2.1.2 工业化与环境问题的愈加严重 | 第16-17页 |
2.1.3 人类文明的发展 | 第17-18页 |
2.2 环境伦理教育发展及内涵解读 | 第18-20页 |
2.2.1 环境伦理教育的产生及系统化发展 | 第18-19页 |
2.2.2 环境伦理教育内涵 | 第19-20页 |
2.2.3 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内涵 | 第20页 |
2.3 环境伦理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3.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环境伦理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 第20-21页 |
2.3.2 人与自然合一的道德原则为环境伦理教育提供内容支撑 | 第21-22页 |
2.3.3 人类文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环境伦理教育提供目的性支持 | 第22页 |
2.4 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必要性、价值性分析 | 第22-26页 |
2.4.1 高校环境伦理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基础 | 第22-23页 |
2.4.2 高校环境伦理教育是解决当前环境危机的客观要求 | 第23-24页 |
2.4.3 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价值性分析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环境伦理教育的主要原则与核心内容 | 第26-34页 |
3.1 环境伦理观教育是大学生环境伦理教育的根本内容 | 第26-29页 |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教育 | 第26页 |
3.1.2 生态自然观教育 | 第26-27页 |
3.1.3 生态权利观教育 | 第27页 |
3.1.4 自然价值观教育 | 第27-28页 |
3.1.5 协同发展观教育 | 第28-29页 |
3.2 环境伦理规范教育是环境伦理教育的核心原则 | 第29-32页 |
3.2.1 保护环境 | 第29-30页 |
3.2.2 尊重生命 | 第30页 |
3.2.3 生态公正 | 第30-31页 |
3.2.4 善待自然 | 第31页 |
3.2.5 适度消费 | 第31-32页 |
3.3 政策法规教育是环境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 第32-34页 |
3.3.1 环境政策教育 | 第32页 |
3.3.2 生态法治教育 | 第32-34页 |
第四章 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4-56页 |
4.1 当前高校环境伦理教育建设现状 | 第34-39页 |
4.1.1 调查概况 | 第34-35页 |
4.1.2 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说明 | 第35-36页 |
4.1.3 高校环境伦理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 第36-38页 |
4.1.4 环境伦理教育内容概况 | 第38-39页 |
4.2 高校学生环境伦理认知、情感及行为现状 | 第39-48页 |
4.2.1 高校学生对于当前环境状况的客观认知 | 第39-43页 |
4.2.2 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趋向 | 第43-46页 |
4.2.3 高校学生在环境问题中的具体行为概况 | 第46-48页 |
4.3 当前高校环境伦理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8-54页 |
4.3.1 高校课程设置有待合理化 | 第48-49页 |
4.3.2 环境伦理教育内容设置有待完善 | 第49-50页 |
4.3.3 教育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 第50页 |
4.3.4 教育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 第50-52页 |
4.3.5 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缺乏完善的教育载体 | 第52页 |
4.3.6 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有待提升 | 第52-54页 |
4.4 高校大学生环境伦理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4-56页 |
4.4.1 部分高校重视不足,体制有待完善 | 第54-55页 |
4.4.2 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 第55页 |
4.4.3 教育对象认知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全面推进高校环境伦理教育对策探讨 | 第56-66页 |
5.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指导思想 | 第56-58页 |
5.1.1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指导大学生环境伦理教育建设 | 第56-57页 |
5.1.2 环境伦理教育应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 | 第57-58页 |
5.2 形成系统的环境伦理教育教学体系 | 第58-59页 |
5.2.1 实现全面合理的课程设置 | 第58页 |
5.2.2 明确环境伦理教育内容与目标 | 第58-59页 |
5.3 建立健全高校环境伦理教育保障机制 | 第59-60页 |
5.3.1 制定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 | 第59页 |
5.3.2 确立有效的评估考核体系 | 第59-60页 |
5.4 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进行教育 | 第60-62页 |
5.4.1 校园环境载体 | 第60-61页 |
5.4.2 大学生社团载体 | 第61-62页 |
5.4.3 网络载体 | 第62页 |
5.5 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育 | 第62-66页 |
5.5.1 专题式教学与传统教育相融合 | 第62-63页 |
5.5.2 荒野教学,使学生在自然中感受自然 | 第63页 |
5.5.3 道德叙事,一种新的环境伦理教育方法 | 第63-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Ⅰ | 第72-76页 |
附录Ⅱ | 第76-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