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重工造船企业技术性知识产权的开发方式选择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 研究述评 | 第23-25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5-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7-29页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9-41页 | · 造船企业 | 第29-32页 | · 造船企业的界定 | 第29页 | · 造船企业的特征 | 第29-32页 | · 技术性知识产权 | 第32-38页 | · 技术性知识产权的概念和分类 | 第32-33页 | · 专利的概念、特点和种类 | 第33-36页 | · 技术秘密的概念、特点及种类 | 第36-38页 | · 企业技术性知识产权的开发选择 | 第38-40页 | · 企业技术性知识产权的开发方式分类 | 第38-39页 | · 企业技术性知识产权的开发方式选择涵义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中船重工造船企业技术性知识产权开发的现状分析 | 第41-53页 | · 中船重工造船企业简介 | 第41-42页 | · 中船重工 | 第41-42页 | · 中船重工造船企业 | 第42页 | · 中船重工造船企业技术性知识产权开发业绩 | 第42-46页 | · 企业技术管理方面 | 第42-43页 | · 法律环境方面 | 第43-44页 | · 行业竞争方面 | 第44页 | · 技术特征方面 | 第44-45页 | · 企业战略方面 | 第45-46页 | · 中船重工造船企业技术性知识产权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46-49页 | · 企业技术管理不够规范 | 第46-47页 | · 行业竞争力不够强大 | 第47-48页 | · 技术特征不够重视 | 第48页 | · 企业战略不够完善 | 第48-49页 | · 中船重工造船企业技术性知识产权开发问题的成因 | 第49-52页 | · 历史原因 | 第49-50页 | · 制度原因 | 第50-51页 | · 政策原因 | 第51页 | · 管理原因 | 第51页 | · 技术原因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中船重工造船企业技术性知识产权开发方式选择因素 | 第53-73页 | · 开发方式选择因素的选取原则 | 第53-54页 | · 专利与技术秘密的优劣势比较 | 第54-60页 | · 专利的相对优劣势 | 第54-57页 | · 技术秘密的相对优劣势 | 第57-59页 | · 专利与技术秘密的比较 | 第59-60页 | · 开发方式选择的因素构成 | 第60-72页 | · 企业技术管理 | 第60-62页 | · 法律环境 | 第62-64页 | · 行业竞争 | 第64-68页 | · 技术特征 | 第68-70页 | · 企业战略 | 第70-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中船重工造船企业技术性知识产权的开发方式选择评价 | 第73-89页 | · 开发方式选择的评价方法 | 第73-77页 | · 评价方法的选择依据 | 第73页 |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73-74页 | · 模糊综合选择的步骤 | 第74-77页 | · 模糊评价选择分析 | 第77页 | · 选材背景 | 第77-78页 | · 模型构建 | 第78-79页 | · 模型应用 | 第79-83页 | · 结论分析 | 第83-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6章 中船重工造船企业技术性知识产权的开发选择改进对策 | 第89-95页 | · 企业技术管理方面 | 第89-91页 | · 法律环境方面 | 第91-92页 | · 行业竞争方面 | 第92页 | · 技术特征方面 | 第92页 | · 企业战略方面 | 第92-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5-97页 | · 总结 | 第95-96页 | · 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5页 | 附录 | 第105-11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大摘要 | 第114-118
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