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大学生村官作用研究--以太原市娄烦县为例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1 前言 | 第8-12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动态 | 第9-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1页 | · 比较研究法 | 第11页 | · 动态分析法 | 第11页 | · 因果分析法 | 第11-12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 乡风文明 | 第12页 | · 大学生村官 | 第12-13页 |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 大学生村官制度 | 第13页 | · 新农村建设理论 | 第13-14页 | · 乡风文明建设理论 | 第14-15页 | 3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试点阶段 | 第15-16页 | ·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规范阶段 | 第16页 | ·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推广阶段 | 第16-17页 | 4 乡风文明建设中大学生村官作用的调查分析 | 第17-24页 | · 调查概况 | 第17-18页 | · 调查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 调查对象 | 第17页 | · 调查方法 | 第17-18页 | · 调查项目 | 第18页 | · 调查时间安排 | 第18页 | · 问卷回收情况 | 第18页 | · 问卷调查结果 | 第18-23页 | · 调查结果概述 | 第23-24页 | · 当代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不容忽视 | 第23-24页 | · 当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方式尚需改进 | 第24页 | 5 制约大学生村官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作用充分发挥的原因分析 | 第24-30页 | · 大学生村官自身方面原因 | 第24-26页 | · 扎根基层困难,思想存在偏差 | 第24-25页 | · 深入群众不够,欠缺走访调查 | 第25页 | · 理论实际脱离,工作好高骛远 | 第25-26页 | · 缺乏实践经验,容易意气用事 | 第26页 | · 社会方面原因 | 第26-29页 | · 文化设施匮乏,精神生活单一 | 第26-27页 | · 区域发展失衡,建设资金匮乏 | 第27页 | · 人口流失严重,缺少建设主体 | 第27-28页 | · 法律政策欠缺,理论支持缺失 | 第28页 | · 存在户籍限制,政治地位较低 | 第28页 | · 人才选拔不力,专业知识缺乏 | 第28-29页 | · 农民方面原因 | 第29-30页 | · 文化素质偏低,思想普遍保守 | 第29页 | · 迷信思想严重,接受能力较差 | 第29-30页 | · 法律意识不强,道德风尚不高 | 第30页 | 6 乡风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对策建议 | 第30-37页 | · 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为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基础 | 第30-32页 | · 尊重农村基层干部,注重不断请教学习 | 第30-31页 | · 深入群众收集建议,积极建立紧密联系 | 第31页 | · 积累基层实践经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 第31-32页 | · 热爱农村建设事业,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 第32页 | · 不断优化大学生村官社会环境,为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充分发挥营造氛围 | 第32-35页 | · 加强新闻媒体关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 第33页 | ·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新型复合人才 | 第33页 | · 合力构筑配套政策,健全政策保障机制 | 第33-34页 | · 合理选调各尽其才,完善村官选派机制 | 第34页 | · 政府加强激励重视,建立合理激励机制 | 第34页 | · 多方参与共同努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 第34-35页 | · 竭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充分发挥打好基石 | 第35-37页 | · 弘扬主流价值观念,提高农民思想素质 | 第35页 | ·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摒弃陋习崇尚文明 | 第35-36页 | ·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 第36页 | · 开展普法教育宣传,推进和谐农村建设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Abstract | 第42-44页 | 附录一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