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 Q热概述 | 第9-12页 |
· 病原学 | 第9-10页 |
· 贝氏柯克斯体的相变异现象 | 第10-11页 |
· Q热流行病学 | 第11-12页 |
· 传染源 | 第11页 |
· 传播途径 | 第11页 |
· 发病机理 | 第11-12页 |
· 临床症状 | 第12页 |
2 Q热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 第12-18页 |
·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 第12-14页 |
· 常规PCR | 第13页 |
· 半套式PCR和套式PCR | 第13页 |
·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13-14页 |
·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 | 第14页 |
· 血清学诊断技术 | 第14-18页 |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第14-15页 |
· 补体结合试验 | 第15页 |
· Western免疫印迹法 | 第15页 |
· ELISA在Q热诊断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 其他血清学诊断技术 | 第16-18页 |
前言 | 第18-19页 |
1 材料 | 第19-21页 |
· 抗原 | 第19页 |
· Q热贝氏柯克斯体Ⅱ相全菌抗原 | 第19页 |
· 其他特异性蛋白抗原 | 第19页 |
· 血清及二抗 | 第19页 |
·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第19页 |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19-20页 |
· 仪器 | 第20-21页 |
2 方法 | 第21-25页 |
· Q热特异性蛋白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的检测 | 第21页 |
· 方阵滴定法确定抗原包被浓度和两种酶标二抗最适反应浓度 | 第21页 |
· 两种酶标二抗的选择 | 第21页 |
· 包被条件的选择 | 第21-22页 |
· 血清、酶标二抗稀释液的选择 | 第22页 |
· 血清和酶标二抗稀释液中不同蛋白成分对ELISA结果的影响 | 第22页 |
· 血清和酶标二抗稀释液中1%酪蛋白对ELISA的影响 | 第22页 |
· 封闭液及封闭时间的选择 | 第22-23页 |
· 血清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23页 |
· 酶标二抗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23页 |
· 底物显色液及显色时间的选择 | 第23页 |
· 终止液的选择 | 第23-24页 |
· ELISA方法临界值的确定 | 第24页 |
· 敏感性试验 | 第24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24页 |
· 批内重复性试验 | 第24页 |
· 批间重复性试验 | 第24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24页 |
· 临床样品的初步检测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4页 |
· Q热特异性蛋白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的检测结果 | 第25页 |
· 方阵滴定法确定抗原包被浓度和两种酶标二抗最适反应浓度 | 第25页 |
· 抗原包被浓度与HRP protein G protein酶标二抗最适反应浓度 | 第25页 |
· 抗原包被浓度与anti-bovine HRP IgG酶标二抗最适反应浓度 | 第25页 |
· 两种酶标二抗的选择结果 | 第25-26页 |
· 包被时间的选择结果 | 第26-28页 |
· 血清、酶标二抗稀释液的选择结果 | 第28页 |
· 血清和酶标二抗稀释液中不同蛋白成分对ELISA结果的影响 | 第28页 |
· 血清和酶标二抗稀释液中1%酪蛋白对ELISA的影响 | 第28页 |
· 封闭液及封闭时间的选择结果 | 第28-29页 |
· 血清反应时间的选择结果 | 第29页 |
· 二抗反应时间的选择结果 | 第29-30页 |
· 底物显色液及显色时间的选择结果 | 第30页 |
· 终止液的选择结果 | 第30-31页 |
· Q热Ⅱ相ELISA方法优化后的检测程序 | 第31页 |
· ELISA方法临界值的确定 | 第31-32页 |
· 敏感性试验 | 第32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32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32页 |
· 临床样品的初步检测结果 | 第32-34页 |
讨论 | 第34-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Abstract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