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 高等农业教育的涵义与地位 | 第14-15页 |
· 高等农业教育自身建设 | 第15-16页 |
· 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 高等农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 第17-18页 |
· 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科技 | 第18-19页 |
· 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文化生态 | 第19-20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 发达国家高等农业教育建设 | 第20-21页 |
· 国外高等农业教育支撑农村发展的路径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研究可能创新点 | 第23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状况 | 第24-29页 |
·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24-28页 |
· 清朝末期 | 第24-25页 |
· 民国时期 | 第25-27页 |
· 北洋政府时期 | 第25-26页 |
· 国民党政府时期 | 第26-27页 |
· 新中国成立后 | 第27-28页 |
·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 第27页 |
· 改革开放至今 | 第27-28页 |
·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8-29页 |
·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 第28页 |
·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3 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29-32页 |
· 高等农业教育改善农业劳动力的智力结构 | 第29页 |
· 高等农业教育有效地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 | 第29-30页 |
· 高等农业教育有效地促进农业新技术应用 | 第30-32页 |
4 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实证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 第32-38页 |
· 样本及数据来源 | 第32页 |
· 调查设计与内容 | 第32-33页 |
· 结果分析 | 第33-38页 |
· 被调查农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资料分析 | 第33-34页 |
· 问卷归纳分析 | 第34-36页 |
4.3.3 促进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影响要素的 Logistics 分析 | 第36-38页 |
· 模型的建立与变量的选择 | 第36-37页 |
· 参数估计与模型检验 | 第37页 |
· 回归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5 国外高等农业教育支撑农村发展的路径选择经验及借鉴 | 第38-42页 |
· 部分国家高等农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 第38页 |
· 适应信息化社会,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思想和业务素质 | 第38-39页 |
· 优化学科,改进调整专业结构 | 第39-40页 |
· 重视实践教学 | 第40页 |
· 多层次、多形式培养农业人才 | 第40-41页 |
· 重视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 | 第41-42页 |
6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42-49页 |
· 加强行政、法律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 第42-43页 |
· 行政、法律保障制度建设 | 第42页 |
· 农业教育体系构建 | 第42-43页 |
· 高等农业教育制度建设 | 第42页 |
· 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的互动机制建设 | 第42-43页 |
· 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 | 第43-45页 |
· 多类型、多渠道培养多层次的人才 | 第43-44页 |
· 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去 | 第44-45页 |
· 加强高等农业院校自身发展建设 | 第45-47页 |
· 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准确定位 | 第45-46页 |
· 加强高等农业教育理论研究 | 第46页 |
· 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 | 第46-47页 |
·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 第47页 |
· 做好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工作 | 第47-49页 |
7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63页 |
附录一、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路径研究问卷调查表 | 第54-57页 |
附录二、Logistic 回归原始数据 | 第57-59页 |
附录三、Logistic 回归 SPSS 软件输出结果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