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钨产业政产学研联盟机制创新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本文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2页 | ·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论文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 创新理论 | 第14页 | · 三螺旋理论 | 第14页 | · 协同论 | 第14-15页 | · 激励理论 | 第15-17页 |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15-16页 | ·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 第16页 | ·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 | 第16-17页 | · 模糊理论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江西省钨产业发展现状 | 第18-24页 | · 江西钨资源丰富 | 第18页 | · 江西钨产业概况 | 第18-20页 | · 钨产业市场及产业政策 | 第20-21页 | · 钨市场状况 | 第20页 | · 钨业产业政策 | 第20-21页 | · 江西钨工业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 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 第21页 | · 钨产品结构不合理 | 第21页 | · 钨资源优势正在逐步减弱 | 第21-22页 | · 研发投入少,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 第22页 | · 江西钨工业的发展方向 | 第22-24页 | · 钨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钨工业循环经济 | 第22页 | · 调整产品结构,延伸钨产业链 | 第22-24页 | 第四章 江西钨产业产学研联盟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构建 | 第24-37页 | · 产学研联盟的伙伴选择 | 第24-29页 | · 产学研联盟伙伴选择的原则 | 第24页 | · 基于模糊理论的产学研联盟伙伴选择的模型及应用 | 第24-29页 | · 产学研联盟合作模式选择 | 第29-33页 | · 基于项目的产学研联盟模式 | 第29-31页 | · 共建实体的合作模式 | 第31页 | · 大学科技园模式 | 第31-32页 | ·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模式 | 第32页 | · 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模式 | 第32-33页 | · 产学研联盟运行机制分析 | 第33-37页 | · 动力机制 | 第33-34页 | · 选择机制 | 第34页 | · 协调机制 | 第34-35页 | · 利益分配机制 | 第35-37页 | 第五章 政府在产学研联盟中的作用和政策设计 | 第37-42页 | · 政府参与产学研联盟的必要性与角色定位 | 第37-39页 | · 政府参与产学研联盟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 政府在产学研联盟中的角色定位 | 第38-39页 | · 政府在产学研联盟中的作用 | 第39-40页 | ·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为产学研联盟的发展提供保障 | 第39页 | · 为产学研联盟搭建合作平台 | 第39页 | · 支持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建立产学研联盟的桥梁 | 第39-40页 | · 设立产学研联盟专项基金,化解产学研联盟的风险 | 第40页 | · 政府推动产学研联盟的政策设计 | 第40-42页 | ·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 第40页 | · 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 | 第40-41页 | ·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 第41-42页 | 第六章 案例研究——江西理工大学工程研究院产学研联盟 | 第42-45页 | · 江西理工大学工程研究院发展现状 | 第42页 | · 江西理工大学工程研究院产学研联盟组织模式 | 第42-44页 | · 赣州市政府对江西理工大学工程研究院的政策支持 | 第44-4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 本文的结论 | 第45页 | ·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50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