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1.1 我国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6页 |
1.2 重金属铜对植物的影响 | 第16-18页 |
1.2.1 对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2 铜对植物细胞膜的影响 | 第17页 |
1.2.3 铜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第17-18页 |
1.2.4 重金属Cu对植物金属离子富集的影响 | 第18页 |
1.3 重金属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 铜(Cu)污染修复技术-植物修复 | 第19页 |
1.5 豆科(Leguminosae)植物相关性前期研究 | 第19页 |
1.6 讨论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4页 |
2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砂对四种豆科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及其耐性筛选 | 第24-3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5页 |
2.1.3 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2.2.1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对四种植物发芽势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2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对四种植物发芽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3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对四种植物发芽指数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4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对四种植物活力指数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5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对四种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30-32页 |
2.3 讨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3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砂对两种豆科植物生长及金属离子富集的影响 | 第35-4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3.1.3 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3.2.1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矿砂对两种豆科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2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对木豆和决明植物体Cu~(2+)吸收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3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砂对两种豆科植物体Ca~(2+)吸收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4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砂对两种豆科植物体Zn~(2+)吸收的影响 | 第41-43页 |
3.2.5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砂对木豆和决明植物体Cu~(2+)、Ca~(2+)和Zn~(2+)迁移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 讨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4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砂对两种豆科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47-6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47页 |
4.1.3 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6页 |
4.2.1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砂对木豆和决明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48-53页 |
4.2.2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砂对木豆和决明抗氧化剂的影响 | 第53-56页 |
4.3 讨论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5 铜胁迫下两种豆科植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61-7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61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61-6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9页 |
5.2.1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砂对木豆和决明培养基质中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5.2.2 不同含量铜尾矿砂对木豆和决明培养基质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第63-65页 |
5.2.3 不同含量铜尾矿砂对木豆和决明培养基质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第65-67页 |
5.2.4 不同含量铜尾矿砂对木豆和决明培养基质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第67-69页 |
5.2.5 不同含量铜尾矿砂对木豆和决明培养基质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 第69页 |
5.3 讨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全文总结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