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3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及新课改背景下运用的基本要求和意义 | 第14-24页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参与式教学法的源起发展及内涵分析 | 第14-17页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参与式教学法的源起发展 | 第14-15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分析 | 第15-17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参与式教学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 第17-21页 |
(一) 引导学生向参与主体的角色转变 | 第18页 |
(二) 创建开放的教学内容 | 第18-19页 |
(三) 设置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 | 第19页 |
(四) 推动学生全面全程的参与 | 第19-20页 |
(五) 促进学生素养的内在生成 | 第20-21页 |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参与式教学法运用的意义 | 第21-24页 |
(一) 落实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的新课改理念及要求 | 第21页 |
(二) 推动新课改教学方法的创新 | 第21-22页 |
(三) 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对高中生的吸引力 | 第22页 |
(四) 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参与式教学法运用的现状考察及分析 | 第24-34页 |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参与式教学法运用取得的成效 | 第24-26页 |
(一) 参与式教学的理念与教学方式逐渐被认同和接受 | 第24-25页 |
(二) 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已形成正相关 | 第25-26页 |
(三) 参与式教学法运用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升 | 第26页 |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参与式教学法运用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一) 运用的频率和普及率相对偏低 | 第26-27页 |
(二) 高中生被动参与的情况仍较为突出 | 第27页 |
(三) 师生之间互动参与的方式较单一 | 第27-28页 |
(四) 教师设置合适的参与情境的能力较为欠缺 | 第28页 |
(五) 现行的评价体系制约着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 第28-29页 |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4页 |
(一) 应试教育与载入式教学模式对师生的惯性影响 | 第29-30页 |
(二) 参与式教学法运用的必备条件还不完善 | 第30-32页 |
(三) 缺乏适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性质的操作模式的指导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对策建议 | 第34-47页 |
一、培养和巩固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新理念 | 第34-35页 |
(一) 坚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 第34-35页 |
(二) 树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理念 | 第35页 |
(三) 树立新型的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 | 第35页 |
二、加大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必需的条件建设 | 第35-40页 |
(一) 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 | 第35-37页 |
(二) 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适应参与式教学法的专业素质 | 第37-38页 |
(三) 营造平等民主的探究式学风 | 第38-40页 |
三、探索和改进适合高中思想政治课参与式教学法有效运用的形式和方法 | 第40-47页 |
(一) 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内容 | 第40-41页 |
(二) 探索多样的参与式教学活动,诱发学生体验与合作 | 第41-44页 |
(三) 科学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 | 第44-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一 教师问卷 | 第51-53页 |
附录二 学生问卷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