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功能DNA探针的miRNA检测及靶向药物释放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9页 | 1.1 常规肿瘤诊疗技术 | 第11-14页 | 1.1.1 临床诊断技术 | 第12-13页 | 1.1.2 临床治疗技术 | 第13-14页 | 1.2 肿瘤相关活性分子简介 | 第14-19页 | 1.2.1 蛋白类肿瘤标志物 | 第15-16页 | 1.2.2 DNA类肿瘤标志物 | 第16-17页 | 1.2.3 RNA类肿瘤标志物 | 第17-19页 | 1.2.3.1 肿瘤标志物-circRNA | 第17-18页 | 1.2.3.2 肿瘤标志物-microRNA | 第18-19页 | 1.3 纳米材料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1.3.1 金胶纳米粒子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3.2 金纳米笼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 肿瘤检测相关技术简介 | 第22-28页 | 1.4.1 微流控技术简介及应用 | 第22-24页 | 1.4.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简介及应用 | 第24-27页 | 1.4.3 逻辑门简介及应用 | 第27-28页 | 1.5 本工作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基于SERS-微流控平台的可触发式信号探针高效定量检测miRNA | 第29-48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5页 | 2.2.1 试剂 | 第30-31页 | 2.2.2 仪器 | 第31页 | 2.2.3 Na_2HPO_4- NaH_2PO_4 磷酸盐缓冲溶液(PBS)的配制 | 第31页 | 2.2.4 金纳米粒子(AuNPs)的制备 | 第31-32页 | 2.2.5 生物条码(TMAS)探针的制备 | 第32页 | 2.2.6 微流控芯片的制备 | 第32-33页 | 2.2.7 电泳表征实验 | 第33-34页 | 2.2.8 在微流控装置中的miRNA检测 | 第34页 | 2.2.9 在EP管中的miRNA检测 | 第34页 | 2.2.10 细胞培养和裂解 | 第34页 | 2.2.11 SERS检测 | 第34-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7页 | 2.3.1 实验原理 | 第35-36页 | 2.3.2 微流控电极表征 | 第36-37页 | 2.3.3 AuNPs的 TEM表征 | 第37-38页 | 2.3.4 TMAS探针的UV-vis表征 | 第38页 | 2.3.5 实验可行性检测 | 第38-40页 | 2.3.6 实验优化 | 第40-43页 | 2.3.6.1 AuNPs粒径优化 | 第40页 | 2.3.6.2 TMAS探针表面发卡DNA数量优化 | 第40-41页 | 2.3.6.3 反应温度和pH优化 | 第41-42页 | 2.3.6.4 反应时间优化 | 第42-43页 | 2.3.7 SERS-微流控平台聚集能力的SERS验证 | 第43页 | 2.3.8 miR-21的SERS检测 | 第43-45页 | 2.3.9 选择性实验 | 第45页 | 2.3.10 实际样品中的检测 | 第45-46页 | 2.3.11 芯片的重复利用实验 | 第46-47页 | 2.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基于信号转化策略的SERS-微流控平台定量检测miRNA.. | 第48-63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9-53页 | 3.2.1 试剂 | 第49-50页 | 3.2.2 仪器 | 第50页 | 3.2.3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0页 | 3.2.4 信号转换(STM)探针的合成 | 第50-51页 | 3.2.5 SERS-微流控平台的制备 | 第51-52页 | 3.2.6 在微流控装置中的miRNA检测 | 第52页 | 3.2.7 细胞培养和裂解 | 第52-53页 | 3.2.8 SERS检测 | 第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1页 | 3.3.1 实验原理 | 第53-54页 | 3.3.2 微流控电极表征 | 第54-55页 | 3.3.3 AuNPs的 TEM表征 | 第55-56页 | 3.3.4 STM探针的UV-vis表征 | 第56页 | 3.3.5 实验可行性检测 | 第56-57页 | 3.3.6 实验优化 | 第57-59页 | 3.3.6.1 反应温度和pH优化 | 第57-59页 | 3.3.6.2 反应时间优化 | 第59页 | 3.3.7 miR-141的SERS检测 | 第59-60页 | 3.3.8 选择性实验 | 第60-61页 | 3.3.9 实际样品中的检测 | 第61页 | 3.4 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以金纳米笼为基础的DNA逻辑门纳米机器用于癌症诊疗. | 第63-74页 | 4.1 引言 | 第63-6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4-67页 | 4.2.1 试剂 | 第64-65页 | 4.2.2 仪器 | 第65页 | 4.2.3 金纳米笼的制备 | 第65-66页 | 4.2.3.1 银纳米立方体的合成 | 第65-66页 | 4.2.3.2 金纳米笼的合成 | 第66页 | 4.2.4 逻辑门的构建 | 第66-67页 | 4.2.5 凝胶电泳表征 | 第67页 | 4.2.6 细胞培养 | 第67页 | 4.2.7 荧光检测 | 第67页 | 4.2.8 细胞内药物释放检测 | 第6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2页 | 4.3.1 实验原理 | 第67-69页 | 4.3.2 银纳米立方体的TEM和紫外表征 | 第69页 | 4.3.3 金纳米笼的TEM表征 | 第69-70页 | 4.3.4 电泳表征 | 第70页 | 4.3.5 紫外表征 | 第70-71页 | 4.3.6 荧光检测 | 第71-72页 | 4.3.7 细胞内药物释放检测 | 第72页 | 4.4 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2-93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