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及其共混体系黏弹性的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非牛顿指数 | 第12-14页 | 1.2 入口压力降 | 第14-16页 | 1.2.1 Bagley校正法 | 第15页 | 1.2.2 零长毛细管法 | 第15-16页 | 1.3 不同体系拉伸流变行为的研究 | 第16-19页 | 1.3.1 不同体系的拉伸流变行为 | 第17页 | 1.3.2 拉伸硬化机理的探究 | 第17-19页 | 1.4 高分子共混体系黏弹性的研究 | 第19-23页 | 1.4.1 高分子共混体系剪切黏度变化规律 | 第19-21页 | 1.4.2 高分子共混体系拉伸黏度变化规律 | 第21-22页 | 1.4.3 高分子共混体系相结构的研究 | 第22-23页 | 1.5 本文的目的意义及课题的提出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5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3 样品制备 | 第25-26页 | 2.3.1 拉伸黏度测试样品制备 | 第25页 | 2.3.2 偏光/相差测试样品制备 | 第25-26页 | 2.3.3 共混物的制备 | 第26页 | 2.4 性能测试 | 第26-29页 | 2.4.1 挤出流变性能 | 第26页 | 2.4.2 动态流变性能 | 第26页 | 2.4.3 拉伸黏度的测试 | 第26-27页 | 2.4.4 相差/偏光数据的测试 | 第27页 | 2.4.5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第27页 | 2.4.6 分子量测试(GPC) | 第27页 | 2.4.7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聚乙烯幂律流体非牛顿指数的研究 | 第29-45页 | 3.1 Ostwald-de wale幂律方程 | 第30-38页 | 3.1.1 LDPE流动曲线分析 | 第30-33页 | 3.1.2 LLDPE流动曲线分析 | 第33-35页 | 3.1.3 HDPE流动曲线分析 | 第35-38页 | 3.2 n对聚乙烯黏弹性的影响 | 第38-42页 | 3.2.1 Cogswell方法的适用性 | 第38-39页 | 3.2.2 n值对剪切黏度和拉伸黏度的影响 | 第39-42页 | 3.3 本章总结 | 第42-45页 | 第四章 聚乙烯熔体拉伸硬化的研究 | 第45-63页 | 4.1 拉伸黏度的表征方法 | 第45-47页 | 4.1.1 Trouton拉伸黏度比 | 第45-46页 | 4.1.2 Cogswell拉伸黏度 | 第46-47页 | 4.2 LDPE的拉伸黏度研究 | 第47-49页 | 4.3 LLDPE的拉伸黏度研究 | 第49-51页 | 4.4 HDPE的拉伸黏度研究 | 第51-55页 | 4.5 拉伸硬化的机理解释 | 第55-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聚乙烯熔体入口压力降的研究 | 第63-77页 | 5.1 LDPE入口压力降的研究 | 第63-66页 | 5.2 LLDPE入口压力降的研究 | 第66-71页 | 5.3 HDPE入口压力降的研究 | 第71-73页 | 5.4 入口压力降波动的分析 | 第73-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第六章 聚乙烯共混体系黏弹性的研究 | 第77-95页 | 6.1 共混物剪切黏度的研究 | 第77-80页 | 6.2 共混物拉伸黏度的研究 | 第80-81页 | 6.3 共混物动态黏弹性的研究 | 第81-85页 | 6.4 共混物相结构的研究 | 第85-93页 | 6.4.1 DSC探究共混物的相结构 | 第85-86页 | 6.4.2 相差/偏光显微镜探究共混物的相结构 | 第86-89页 | 6.4.3 流变数据探究共混物的相结构 | 第89-9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结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5-107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