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新疆兵团十三师红星一场城镇化路径与规划建设指引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4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1.1 转型发展成为新时期兵团建设的首要任务 | 第14页 | 1.1.2 兵团城镇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 第14页 | 1.1.3 明晰兵团城镇化路径是国家宏观政策要求 | 第14-15页 | 1.1.4 团场建设是兵团城镇化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 第15页 | 1.2 研究问题、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问题 | 第15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3 论文框架 | 第17页 | 1.4 研究对象 | 第17-22页 | 1.4.1 区位条件 | 第17-19页 | 1.4.2 自然条件 | 第19-20页 | 1.4.3 组织构成 | 第20页 | 1.4.4 建制沿革 | 第20-22页 | 2 基础理论和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38页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2-23页 | 2.1.1 建城戍边与转型发展 | 第22页 | 2.1.2 兵团城镇化与团场城镇 | 第22-23页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23-29页 | 2.2.1 城镇化路径的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2.2.2 兵团城镇化与团场城镇的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2.2.3 小城镇建设的相关研究 | 第27-29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2.3.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29-30页 | 2.3.2 人口迁移推—拉理论 | 第30页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0-31页 | 2.4 相关案例分析 | 第31-36页 | 2.4.1 兵地共建模式—天北新区 | 第31-33页 | 2.4.2 商贸物流专业市场—临沂市 | 第33-34页 | 2.4.3 资源节约型农场—以色列吉布兹和莫沙夫 | 第34-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屯垦戍边时期红星一场建设影响因素 | 第38-60页 | 3.1 体制机制对红星一场建设的影响 | 第38-41页 | 3.1.1 屯垦戍边任务决定体制多重性 | 第38-39页 | 3.1.2 决策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 | 第39-40页 | 3.1.3 农工个人决策受限,生产环节被割裂 | 第40-41页 | 3.1.4 激励—约束机制单一,作用有限 | 第41页 | 3.2 社会因素对红星一场建设的影响 | 第41-46页 | 3.2.1 人口变动较大,具有强制性 | 第41-43页 | 3.2.2 社会关系复杂多样 | 第43-44页 | 3.2.3 性别比例逐渐平衡,家庭结构逐渐稳定 | 第44-45页 | 3.2.4 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 | 第45-46页 | 3.3 经济因素对红星一场建设的影响 | 第46-50页 | 3.3.1 经济体制逐渐改革 | 第46页 | 3.3.2 经营方式转变,企业性质愈显 | 第46-47页 | 3.3.3 分配制度逐渐完善,调动职工积极性 | 第47-48页 | 3.3.4 农业发展为主,工业起步较晚 | 第48-50页 | 3.4 多因素影响下红星一场空间组织 | 第50-57页 | 3.4.1 自然因素影响团场选址和条田布局 | 第50-52页 | 3.4.2 基础设施影响场部选址 | 第52-53页 | 3.4.3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团场用地布局 | 第53-55页 | 3.4.4 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公服配套逐渐完善 | 第55-56页 | 3.4.5 各项规划稳步推进,逐渐完善 | 第56-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4 建城戍边时期红星一场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60-80页 | 4.1 特殊体制机制影响红星一场城镇化 | 第60-63页 | 4.1.1 税收职能缺失,团场发展动力不足 | 第60-61页 | 4.1.2 政企不分限制团场发展 | 第61-62页 | 4.1.3 两个经营主体,管理机构庞杂 | 第62页 | 4.1.4 团场经营方式与扩大职工自主权相矛盾 | 第62-63页 | 4.2 人口因素影响红星一场城镇化 | 第63-67页 | 4.2.1 市场经济阶段,政策指引人口流动减弱 | 第63-64页 | 4.2.2 人口的吸纳能力不足,人才流失 | 第64-65页 | 4.2.3 劳动力转移关系复杂,存在“两栖”现象 | 第65-66页 | 4.2.4 人口老龄化,增加团场负担 | 第66-67页 | 4.3 经济因素影响红星一场城镇化 | 第67-71页 | 4.3.1 产业城镇化滞后于人口城镇化 | 第67-68页 | 4.3.2 城镇化“推拉力”方向相反 | 第68-69页 | 4.3.3 团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占比较大 | 第69-70页 | 4.3.4 工业化初期阶段,非农产业以低端服务业为主 | 第70-71页 | 4.4 资源环境因素影响红星一场城镇化 | 第71-74页 | 4.4.1 资源型缺水且利用结构严重失衡 | 第71-73页 | 4.4.2 风沙危害严重 | 第73-74页 | 4.4.3 土地荒漠化盐渍化 | 第74页 | 4.5 多因素影响下红星一场空间组织 | 第74-79页 | 4.5.1 团场土地利用粗放,用地结构不合理 | 第74-75页 | 4.5.2 受区位条件影响,建设用地向西边拓展 | 第75-76页 | 4.5.3 交通设施分割用地,阻碍团场发展 | 第76页 | 4.5.4 连队居民点用地分散,公服配套不完善 | 第76-77页 | 4.5.5 健身广场成为团场核心空间 | 第77-7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5 问题导向下红星一场城镇化发展路径 | 第80-102页 | 5.1 红星一场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 第80-85页 | 5.1.1 产业结构转型是基础动力 | 第80-82页 | 5.1.2 行政力量推动是核心动力 | 第82-84页 | 5.1.3 区位条件优势是重要动力 | 第84-85页 | 5.2 “党政军企”职能分离的体制创新路径 | 第85-87页 | 5.2.1 明确红星一场的法律主体地位 | 第85页 | 5.2.2 创新行政管理制度、实现政企分离 | 第85-86页 | 5.2.3 配套完善制度支撑系统,促进城镇化建设 | 第86页 | 5.2.4 加强兵地规划协调,推动区域共同发展 | 第86-87页 | 5.3 市场主导的产业发展路径 | 第87-98页 | 5.3.1 结合自身条件,优化产业结构 | 第87-90页 | 5.3.2 调整农业结构及布局,促使农业产业化 | 第90-92页 | 5.3.3 依托园区产业集群,升级传统产业 | 第92-95页 | 5.3.4 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商贸物流、生活服务业 | 第95-98页 | 5.4 中心聚集的人口转移路径 | 第98-101页 | 5.4.1 加快连队整合,促使职工向场部集中 | 第98-99页 | 5.4.2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人口聚集 | 第99-100页 | 5.4.3 构建社会关系,吸引外来人口就地城镇化 | 第100-10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6 承接发展路径的红星一场规划建设指引 | 第102-118页 | 6.1 红星一场建设目标与定位 | 第102页 | 6.2 耦合产业、生态等要素的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 | 第102-108页 | 6.2.1 城镇空间发展趋势 | 第102-104页 | 6.2.2 多因素影响下空间发展研判 | 第104-106页 | 6.2.3 场部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 | 第106-108页 | 6.3 基于特殊文化、环境的土地利用控制指引 | 第108-114页 | 6.3.1 现状特征分析 | 第108-109页 | 6.3.2 整体控制策略 | 第109-111页 | 6.3.3 建设导控指引 | 第111-114页 | 6.4 依据地域特征的住区建设 | 第114-117页 | 6.4.1 现有住区布局及风貌 | 第114-115页 | 6.4.2 红星一场住区规划理念 | 第115-116页 | 6.4.3 具有地域特征的住区模式 | 第116-11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18-119页 | 7.2 创新点 | 第119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8页 | 附录 | 第128-14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