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女性主体性建构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7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女性主体性及其建构 | 第17-28页 | 一、主体性与女性主体性的概念 | 第17-19页 | (一) 主体性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二) 女性主体性的概念 | 第18-19页 | 二、女性主体性的三个重要维度 | 第19-21页 | (一) 实践维度:女性的实践主体性 | 第19页 | (二) 价值维度:女性的价值主体性 | 第19-20页 | (三) 社会维度:女性的共体主体性 | 第20-21页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女性主体性的认识 | 第21-24页 | (一) 女性是社会变革的“酵素” | 第21-22页 | (二) 女性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具有相对独立的主体性 | 第22-23页 | (三) 女性主体性体现为女性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 第23-24页 | (四) 女性主体性须与男性主体性共同发展 | 第24页 | 四、全面建构女性主体性的条件 | 第24-28页 | (一) 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 第24-25页 | (二)消除社会性别分工的负面影响 | 第25-26页 | (三) 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 | 第26-27页 | (四) 建立普遍的社会交往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女性主体性建构的现状及其必要性 | 第28-43页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女性主体性建构机遇 | 第28-33页 | (一) 经济逐渐独立 | 第28-30页 | (二) 政治参与意识增强 | 第30-31页 | (三) 发展意识强化 | 第31-32页 | (四) 精神文明程度提升 | 第32-33页 | 二、当代中国女性主体性建构的困境表现 | 第33-36页 | (一) 女性主体性建构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不同步性 | 第33-34页 | (二) 女性主体性建构在不同群体中的差异性 | 第34-35页 | (三) 女性主体性建构在不同领域中的不稳定性 | 第35-36页 | 三、当代中国女性主体性建构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6-40页 | (一) 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 第36-37页 | (二) 传统礼教观念的束缚 | 第37-38页 | (三) 家庭和社会角色的冲突 | 第38-39页 | (四) 女性精神生活的缺失 | 第39-40页 | 四、当代中国女性主体性建构的必要性 | 第40-43页 | (一) 实现女性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保证 | 第40-41页 | (二) 促进主体间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41页 |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女性主体性的建构路径 | 第43-53页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建构女性主体性保驾护航 | 第43-44页 | (一) 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建构女性主体性的出发点与着眼点 | 第43-44页 | (二) 在社会解放过程中建构女性主体性 | 第44页 | 二、全面优化有利于女性主体性建构的社会环境 | 第44-47页 | (一) 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女性主体性建构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 | 第44-45页 | (二) 实行以女性为主体的发展纲要,为女性主体性建构提供政策保障 | 第45-46页 | (三) 构建和谐性别文化,为女性主体性建构营造积极氛围 | 第46-47页 | 三、进一步实现女性解放,谋求自主发展 | 第47-50页 | (一) 增强女性自我解放与主体意识 | 第47-48页 | (二) 团结各界女性,加强女性自身队伍建设 | 第48-49页 | (三) 培养女性继续教育意识,坚持终身学习 | 第49-50页 | 四、尊重女性特点,发挥女性性别优势 | 第50-53页 | (一) 尊重男女两性差异,寻求差异发展 | 第50-51页 | (二) 认识女性特点,发挥女性特质优势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