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1页 |
· 蜕皮激素 | 第15-17页 |
· 蜕皮激素的种类及功能 | 第15-16页 |
· 蜕皮激素滴度的周期性变化 | 第16页 |
· 蜕皮激素的合成 | 第16-17页 |
· 蜕皮激素的分解代谢 | 第17页 |
· 蜕皮激素受体和超气门蛋白 | 第17-25页 |
1.2.1 EcR 和 USP 的结构 | 第17-20页 |
1.2.2 蜕皮激素与 EcR 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2.3 EcR/USP 与蜕皮激素信号转导 | 第22-23页 |
1.2.4 EcR 和 USP 在蜕皮与变态发育中的作用 | 第23页 |
1.2.5 研究昆虫 EcR 和 USP 的意义 | 第23-24页 |
1.2.6 EcR 和 USP 的研究前景 | 第24-25页 |
1.3 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qPCR)技术 | 第25-29页 |
· 原理 | 第25-27页 |
1.3.2 Real-time qPCR 的定量方法 | 第27-28页 |
1.3.3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的应用 | 第28-29页 |
· 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 第29页 |
1.4 Bac-to-Bac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 第29-32页 |
· 杆状病毒 | 第29-30页 |
1.4.2 Bac-to-Bac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原理 | 第30-32页 |
· 双荧光报告基因分析系统[87] | 第32-34页 |
· 基因表达调控及启动子研究进展 | 第34-41页 |
· 基因表达调控的相关研究 | 第34-37页 |
· 启动子及其研究进展 | 第37-38页 |
· 启动子的研究 | 第38-39页 |
· 昆虫启动子研究进展 | 第39-41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41-54页 |
· 家蚕品种及饲养 | 第41页 |
· 菌株、病毒、质粒和细胞系 | 第41页 |
· 常用试剂和缓冲液 | 第41-43页 |
· 常用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41页 |
2.3.2 LB 培养基(Luria–Bertani 培养基) | 第41页 |
· 抗生素储备液 | 第41-42页 |
· X-gal | 第42页 |
· IPTG | 第42页 |
· 蓝白斑筛选平板 | 第42页 |
· 缓冲液和常用溶液 | 第42-4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3-54页 |
2.4.1 家蚕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43-44页 |
2.4.2 组织总 RNA 的抽提 | 第44页 |
· 反转录 | 第44页 |
2.4.4 常规 PCR 反应 | 第44-45页 |
2.4.5 琼脂糖凝胶中回收 DNA 片段 | 第45页 |
2.4.6 DNA 片段的连接反应 | 第45页 |
· 酶切反应 | 第45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5页 |
2.4.9 测序和 DNA 合成 | 第45页 |
2.4.10 合成 DNA 片段的退火 | 第45-46页 |
2.4.11 质粒 DNA 少量快速提取—碱法 | 第46页 |
2.4.12 大肠杆菌 TOP10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6页 |
2.4.13 DH10Bac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6-47页 |
2.4.14 重组 Bacmid 的产生 | 第47-49页 |
· 昆虫细胞的培养 | 第49-50页 |
2.4.16 Bacmid 转染 Sf9 培养细胞 | 第50页 |
· 病毒的大量扩增 | 第50页 |
· 大量扩增病毒的纯化 | 第50-51页 |
· 病毒滴度的测定 | 第51-52页 |
· 病毒的接种 | 第52页 |
· 在细胞水平测荧光强度 | 第52页 |
· 家蚕组织解剖及样品处理 | 第52-53页 |
2.4.23 RNA 抽提和体外逆转录 | 第53页 |
2.4.24 实时定量 PCR(Real-time PCR) | 第53-54页 |
第三章 蜕皮激素诱导家蚕蜕皮激素受体和超气门蛋白基因的表达变化 | 第54-66页 |
摘要 | 第54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 材料及主要试剂 | 第54-55页 |
· 方法 | 第55-5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4页 |
3.3.1 蜕皮激素诱导后 BmEcR-A 和 BmEcR-B1 基因在家蚕 5 龄幼虫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活性变化 | 第56-60页 |
3.3.2 蜕皮激素诱导后 BmUSP 基因在家蚕 5 龄幼虫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活性变化 | 第60-62页 |
3.3.3 家蚕 4 龄眠蚕到 5 龄第 8 天 BmEcR-A、BmEcR-B1 和 BmUSP 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活性变化 | 第62-64页 |
· 讨论 | 第64-66页 |
第四章 蜕皮激素受体和超气门蛋白基因启动子的活性分析 | 第66-84页 |
摘要 | 第66页 |
· 引言 | 第66-6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7-73页 |
· 材料 | 第67-68页 |
· 实验方法 | 第68-7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3-82页 |
4.3.1 BmEcR-A、BmEcR-B1 和 BmUSP 基因启动子各片段的 TA 克隆结果 | 第73-74页 |
· 重组转移载体质粒的构建 | 第74-76页 |
4.3.3 BmEcR-A、BmEcR-B1 和 BmUSP 基因启动子活性分析 | 第76-82页 |
· 讨论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