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外生菌根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非生物因子 | 第10-13页 |
1.2.2 生物因子 | 第13-14页 |
1.2.3 人为干扰 | 第14-15页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4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 第15-17页 |
2 研究地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2.1 研究地区概况 | 第17-18页 |
2.2 研究样地概况 | 第18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3.1 混交林带试验 | 第18页 |
2.3.2 凋落物样方试验 | 第18页 |
2.3.3 盆栽试验 | 第18-20页 |
3 针阔混交对针叶树外生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 第20-31页 |
3.1 前言 | 第20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20-23页 |
3.2.1 样地设置 | 第20-21页 |
3.2.2 根系样品采集和分级 | 第21页 |
3.2.3 外生菌根侵染率测定 | 第21-22页 |
3.2.4 土壤样品采集和前处理 | 第22页 |
3.2.5 土壤指标测定 | 第22页 |
3.2.6 数据分析 | 第22-23页 |
3.3 结果 | 第23-28页 |
3.3.1 混交水曲柳对林分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23-26页 |
3.3.2 混交水曲柳对针叶树外生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 第26-28页 |
3.4 讨论 | 第28-30页 |
3.4.1 混交水曲柳后对针叶林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28页 |
3.4.2 混交水曲柳对针叶树外生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3.4.3 针叶树外生菌根侵染率的季节动态 | 第29-3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水曲柳叶凋落物对针叶树外生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 第31-41页 |
4.1 前言 | 第31-32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32-33页 |
4.2.1 样地设置 | 第32页 |
4.2.2 根系样品采集和分级 | 第32页 |
4.2.3 外生菌根侵染率测定 | 第32页 |
4.2.4 土壤样品采集和前处理 | 第32页 |
4.2.5 土壤指标测定 | 第32页 |
4.2.6 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4.3 结果 | 第33-37页 |
4.3.1 水曲柳叶凋落物对三个针叶树种人工林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33-35页 |
4.3.2 水曲柳叶凋落物对红松、云杉、落叶松外生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 第35-37页 |
4.4 讨论 | 第37-40页 |
4.4.1 添加水曲柳叶凋落物对三种针叶树纯林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37-38页 |
4.4.2 添加水曲柳叶凋落物对针叶树外生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4.4.3 针叶树外生菌根侵染率的季节动态 | 第39-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5 混栽水曲柳对针叶树幼苗外生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 第41-50页 |
5.1 前言 | 第41-42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5.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2页 |
5.2.2 取样方法 | 第42页 |
5.2.3 根系分级和土壤样品前处理 | 第42页 |
5.2.4 外生菌根侵染率测定 | 第42页 |
5.2.5 盆栽幼苗生物量测定 | 第42页 |
5.2.6 土壤指标测定 | 第42-43页 |
5.2.7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5.3 结果 | 第41-47页 |
5.3.1 混栽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41-45页 |
5.3.2 混栽对红松、云杉、落叶松幼苗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第45-46页 |
5.3.3 混栽对红松、云杉、落叶松幼苗外生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5.4 讨论 | 第47-48页 |
5.4.1 混栽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47页 |
5.4.2 混栽对红松、云杉、落叶松幼苗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第47-48页 |
5.4.3 混栽对红松、云杉、落叶松幼苗外生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 第4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结论与问题 | 第50-52页 |
1 结论 | 第50-51页 |
2 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 |